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独家稿件-正文
【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问题导向 优化发展环境,让产业工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赖金金
//www.workercn.cn2017-12-12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赖金金观点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在顶层设计上对破除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单一、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地位不高等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以产业工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上下更大功夫,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在顶层设计上对破除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单一、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地位不高等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大把“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写入报告,这既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增添了强大动力,又对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以产业工人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在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上下更大功夫,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产业工人插上实现人生出彩梦想的翅膀。

  健全职业发展制度,破解发展空间小的问题

  受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制度的影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一方面,优秀产业工人发展通道不畅,不少企业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尚未从制度上打破,产业工人即使再优秀也难以跻身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行列。另一方面,普通产业工人晋升技术等级渠道过窄。对于大部分产业工人来说,技术晋级只能走职业资格考试这条路。从现行规定来看,从初级工到技师最快要8年,到高级技师最快也要15年,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比较高。这些因素不仅束缚了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而且相当程度地消解了产业工人这一职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近期,党和国家有关方面围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健全职称层级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需要加大落实工作的力度,使这些政策及时有效兑现。比如,针对晋升渠道狭窄的问题,需要加快构建职业技能多元化鉴定和评价体系,加快研究提出特殊、急需、紧缺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标准,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该行业中对特殊技能人才开展自主评价。针对发展通道不畅的问题,可以探索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通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发展通道,让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参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

  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破解收入待遇少的问题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许振超、李斌、王钦峰、徐强、高凤林等5位大国工匠在媒体上呼吁“让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尽早出台”,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一方面,产业工人业绩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匹配,不仅与管理层和持股者薪酬相比差距较大,甚至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差距也很大。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技术晋级投资与收益不匹配,需要历经十几年才能从普通工人晋升为高级技师,但工资水平却相差不过几百元。而反观德国、日本等国家,技术工人月均收入普遍超过本国人均收入水平,这是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成为技工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只有切实改变劳动成本低廉、技能价值低廉的现状,才能激发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创新创造活力。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抓紧制定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措施,发布技能人才不同等级所对应的工资水平指导意见,使高等级技能人才工资达到与管理类、科研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相当的水平。其次,还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加大对技能人才创新创效的物质奖励力度,做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让产业工人在提高技能、提升素质、推动创新中有所收获、增强信心、看到希望。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破解横向流动难的问题

  让产业工人合理有序流动起来,既是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工人不仅纵向流动较难,横向流动也不易。一方面,产业工人对企业用人需求、就业岗位信息了解不充分,对个人流动前景、流动成本难以准确判断、评估。另一方面,产业工人特别是日益成为产业工人主要来源的农民工,仍然面临着户籍、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障碍,在城市落不了地、扎不了根,常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奔波,导致他们难以真正成为稳定就业、稳定增长技能的产业工人。

  对此,应该着重围绕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在城镇常住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使其逐步平等享受市民权利。特别是在农民工输入相对集中的城市,可以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提升技能。

  强化宣传引导实效,破解社会地位低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无疑切中时弊、直击要害。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身份制、单位制逐步解体,产业工人在企业地位不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不仅影响了一些在岗产业工人的自尊和自信,也影响了未来产业工人后备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这一人才成长规律对于产业工人而言同样适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产业工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各级党政首先应该树立正确人才观,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以实际行动带头向全社会释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强烈信号。此外,还应该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优秀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让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社会知晓的“名人”、被人称道的“能人”和让人羡慕的“红人”,既能增强产业工人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又能在全社会倡导“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价值取向,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主流意识和精神坐标。

  (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