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中工原创

盘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2019-12-16 14:00:18  来源:中工网

编者按: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总书记深入把脉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从战略上提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思路、主要举措和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的“药方”,对这些问题作出了透彻鲜明的回答,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等。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正是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我们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1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办公楼主楼详细了解副中心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抓好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38.5%,比2012年下降4.3个百分点。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有的省份内部也有分化现象。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发展活力不足。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阅读全文

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指导

  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概括: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等。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正是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我们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基本依据。(阅读全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等均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良好,中部地区继续成为全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表现不俗。2019年,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协调发展的态势,继续朝着各省份相对差距不断缩小的方向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巨大活力,诸多热点地区涌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更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下一阶段,需重视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阅读原文

网络型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方向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带来网络型治理需求。与其他国家地方政府分散决策引起的高度碎片化不同,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呈现多维特征,主要包括由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构成的组织体系,由协同、合作、互补、援助等构成的横向联动体系,由联席会、协议、互访、论坛等构成的协作体系,由经济带、合作区、城市群、都市圈等构成的空间体系以及由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等构成的政策体系。在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支撑下,每个区域都在“全国一盘棋”之中,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和协调的潜在空间。因此,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多维层面的治理,应充分挖掘区域之间多重关联性,通过地方政府的一系列开放、共享政策和一整套合作、互补、补偿、融通等机制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性。(阅读全文

1 2 3 4 共4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