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风向标”
张洪峰//www.workercn.cn2013-12-10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衡量社会文明的指标体系有多种多样,其中,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99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实施,各类公益组织发展迅速,公益事业对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开始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几年公益领域负面新闻频出,各类公益组织相对受到质疑。当然,这是公益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反映出公益事业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此相比,志愿服务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很好地诠释了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逐步确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以志愿服务引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是一个健康而有效的途径。

  志愿服务更能体现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道义良知、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而自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活动。志愿服务无论是宣传动员、招募选拔,还是接受培训、参与服务,都尊重志愿者自愿、平等参与的意识,而非来自强制或某种外力的作用,所以志愿者更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更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志愿服务更有利于弘扬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基本特征,而无偿性体现了志愿服务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行为,是弘扬无私奉献传统美德的意愿表达。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始终把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自始至终不加入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是不求回报的努力付出,这就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志愿服务更能满足社会的公众利益。公益,顾名思义是为了公众的利益,他是继政府、市场之后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但这种分配是以道德、慈爱之心为基础的。志愿服务是“爱心、文明、社会责任感”的友情传递,有利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干预、化解社会问题和应对公共危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表现形式上看,志愿服务更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感,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团结和互助,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及关怀。从受众面来看,志愿服务领域更为广泛,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更能满足公众利益。

  人们常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形容志愿服务事业。在党的重要会议中多次提到志愿服务,这是我们党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高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里,我们关注志愿服务社会化功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志愿服务必要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参与社会管理的义务。在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政府、单位团体、志愿者组织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而社会公民也必须承担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让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崇高的志愿服务事业,让志愿服务之花在祖国遍地开放,让志愿服务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风向标,成为一项没有终点的公益事业。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