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敞开大门
//www.workercn.cn2014-03-13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生命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覆盖基层、片大面广,越是在“末梢神经”和“细胞组织”,越接触到具体矛盾问题,越牵涉着群众切身利益,因此第二批活动单位就必须敞开大门,真正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好活动,于群众“眼皮下”抓实各环节,从群众“公论中”评判其成效。

  开门“纳谏”提高群众参与度

  群众的深度参与,既有压力、更是动力。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敞开大门倾听民声,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更好服务基层群众。一方面,要注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消群众思想顾虑,这样才能让群众真正“掏心窝”、讲真话,改进作风的正能量才会集聚;另一方面,对群众的意见建议一定要积极回应、认真采纳,如此才能避免挫伤群众积极性,党员干部的好作风才能养成。

  要“开门”邀请群众参与。群众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变成“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就难以取得实效。要诚心实意邀请群众参与,想办法提高群众参与热情。一是营造活动氛围提升群众关注度。除通过电视、报刊、标语、专栏等加强宣传外,更要注重运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晓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步骤、方法、进展和成效等,以认知度提高关注度。二是创新互动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度。没有互动、难有“心动”。可建立新闻发言人回应制度、博客论坛、QQ群等互动机制,采取随机抽选群众评判活动等方式,引导和发动更多群众参与。

  要“敞开”听取群众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的要求,切实强化问题意识,敞开胸襟听取意见。在活动中既要听得进顺耳的“点赞”之声,也要能接受逆耳的“挑刺”之言;既要多传导“改革好声音”,又要发现和调正“不和谐音符”,找准“四风”问题、解决发展难题。一是要带着问题听取意见。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落到实处,把群众在实践第一线对现实情况更直接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转化为工作决策的根本依据。在征求意见中,不仅要防止把机关当基层、“官众”当群众的“体内循环”,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而且要带着问题来开展,注意引导群众围绕“四风”问题和改革难题提出意见建议,鼓励群众真提意见、提真意见,避免提意见“意思一下”、谈问题“你懂的”等现象。二是要真心“纳谏”解决问题。把意见建议束之高阁,最伤群众参与热情。只有对作风问题“较劲”,向改革难题“叫板”,群众才会认为党员干部“较真”,才会真为教育活动“叫好”。要善于梳理出共性和突出“症状”,分析出体制和机制上的“症结”,及时“下药”整改,做到使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群众困难得到较快解决、群众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要“上门”帮扶基层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有没有摆架势、走过场,广大群众更相信的是眼见为实,更期待的是见到实惠。因此,活动一开始就要突出服务群众,不仅要坚持“开门”听意见,而且要主动“上门”帮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干部作风有了改变,相信活动开展在动真格,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开门“亮底”落实群众监督权

  群众监督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是一种超出权力内部监督的重要力量,是一种更广泛、更彻底的监督,更能体现公正性和客观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要敢于“亮底”,把各个环节、方法步骤、具体要求、评判标准等彻底亮出来,注重在强化监督意识和搭建监督平台上下功夫,使活动在“众目睽睽”之下抓得更实、效果更好。

  要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党员干部提高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前提。一是加强党性教育。深入开展宗旨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二是领导干部带头。要把带头执行中央党风廉政“新规”融入活动之中。特别是各地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敢于率先做出承诺,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八严禁”、“十二个不准”为切入点,以反对“四风”为聚焦点,带头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公开重大事项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完善监督机制。按照规章制度“要细、要具体、要管用”的要求,建立健全行得通、管长期的制度规定,形成接受群众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要搭好群众监督平台。创新方法、搭好平台,群众监督才有“门道”、才具效力。一是用好传统平台。对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监督平台,如意见箱、举报电话、村(居)务公开监督小组等,要有效整合利用,在活动中发挥好作用。二是创建新的平台。可建立网络监督平台,开设“监督邮箱”。三是强化平台保障。要为党务政务公开网、群众举报电话、村(居)务公开宣传栏等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使这些平台有效运行、发挥作用。

  要保护群众监督热情。让群众监督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做好发动群众、搭好平台等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敢管”和“管用”上花功夫,不能让群众监督成为“稻草人”,绝不给监督群众“小鞋穿”。一是确保群众“敢管”。要切实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打击报复,让群众敢管官、敢监督,真正当家、看住公仆。如果监督群众受到打击报复,要毫不含糊地为他们撑腰,对打击报复者依法规处理,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二是确保结果“管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如实答复,对活动环节走虚走空走偏的要尽快纠正,对“四风”问题突出的单位班子和党员干部要重拳整治,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力的要严肃处置,并把查处结果作为干部教育管理、考核评优、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

  开门“受检”过好群众评判关

  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我们党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判的根本标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群众的评判是重要标尺,也是有力鞭策,必须真正把评判权交给群众。

  要让群众评判党员干部。评判党组织是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是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突出群众公认这把标尺。一是要相信群众眼睛“最雪亮”。那些患着特权病、冷漠病、懒散病、享乐病、挥霍病甚至同党离心离德、违法乱纪的人,有的尽管伪装很好、隐藏很深,但总逃不过群众无数双雪亮的眼睛,比如像陕西“手表哥”杨达才、广州“房叔”蔡彬等等,莫不如此。二是要敢于扩大群众“评判权”。看党员是否保持先进性、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班子是否团结和谐、干部是否选准用好,都要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要防止只评判下级不评判上级、只评判个人不评判班子等现象。三是要作为干部考评“硬依据”。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让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定期向“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和服务对象述职,将群众评价结果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要让群众评判工作决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是否为民、工作是否务实,群众是“裁判员”、最有发言权。一是注重从解决群众难题方面听取群众评判。要从“大”处着眼,全面了解民生保障政策是否落实,群众住房、医疗、上学、就业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要从“小”处着手,关注群众出行、饮水、看病等日常琐事;要从“难”处着力,尤其是对时间跨度长、处理难度大、涉及面较广的信访积案要设法解决,并注意跟踪群众评价。二是敢于到利益受损群众中收集“负面”评判意见。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即使政策措施对社会多数人有利,也要注重向少数利益受损群众听取评判意见,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消减社会不和谐因素。三是善于从群众“下有对策”言行中发现矛盾问题。在开展工作中,要细心关注群众“应对”政策的“异常言行”,善于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要让群众评判活动成效。活动开展是否收到实效,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应突出重点和“焦点”,接受群众“三个评判”:一是评判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的成效。不仅要把领导干部作为重点对象,更要注重从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上看“四风”整治成效,因为这些与群众的关系最直接,群众对此也最了解、最关心。巴南区针对群众关心的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嫁娶问题,制定具体规定,抓好整改落实,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评判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成效。要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看活动成效,注重从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情况、群众办事是否便利、民众安全感和公平正义感是否增强等方面来评判活动成效。三是评判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成效。“末梢神经”最为敏感、“最后一公里”问题往往也最难解决;群众对基层第一线党员干部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为此,要让群众评判基层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是否聚焦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是否提高、服务成效是否明显,评判基层党员干部是否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是否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促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扎实开展活动、切身改进作风、尽心尽力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巴南区委)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