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构建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www.workercn.cn2014-03-17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话: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示要求和孙春兰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京津冀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联动发展。近日,市科委组织天津科技智库京津冀三地专家,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智库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如何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产业布局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加强京津联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研究员

  胥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考虑,预示着三地新一轮高水平、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这对于三地来说都是一特大利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以往的改革开放不同,过去是把门打开,是“引进来”,是“对外开放”,包括上海浦东、滨海新区等地的改革开放都是如此,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本质是对内开放,中央作出这样一个战略决策,从整体上来看,是国家,区域,京津冀三地都有需求,但各地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不同,需要梳理三地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从北京来讲,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就是要疏散首都功能,发展城市群;从天津、河北来讲,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借重首都资源、京津冀创新共同体、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很多提法,都指向承接首都资源;从区域来讲,生态环保问题的解决、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统一市场的搭建,使得区域壁垒的彻底打破成为必然;从国家来看,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区域破解发展掣肘,符合国家根本利益。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各地的机遇与挑战各不相同,对于北京而言,资源过多成为发展的包袱,并且面临较为严重的体制弊端。相对而言,对天津来说,机遇更多。在科教资源、研发转化、生产制造、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全市战略下,创新驱动已经探索出了具有全国示范性的路径,有条件有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要加强重大科技计划的联合攻关,在关系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方面一定要强强联合,尽快解决当前大气污染等棘手问题。天津市要加快提升对创新资源的承载能力,借重首都资源,加快将一些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科教文卫机构承接过来;同时,要做好规划,布局和利用好这些重大创新资源,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要加快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其中,建设京津塘科技新干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是区域创新协同的切入口,要作为一个重要抓手来抓。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天津科技工作的成功模式,要长期抓,坚持抓,在创新创业上下功夫,在领军企业培育上下功夫,在集群化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加强产业发展的协同。就是三地要在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上协同联动。要联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移动互联网、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层面,集聚资源,优化配置,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打造新经济、经济升级版的品牌,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赢得先机,空间很大。天津要利用好未来科技城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非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央企总部落户天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打造共同的统一市场。在信息、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作为优先领域,为统一市场的打造提供条件。要加速区域内要素的流动,特别是人才、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要结合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出台,建设一批区域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如何转移,如何在区域间转化,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将成果等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是积极培育市场化创新主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谁率先改革,谁走在前头,谁得益更多。三地协同发展应坚持创新市场导向,着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中关村发展得比较好,但因地理和功能空间的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0家的体量不够,北京更利于成为科研中心;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到2015年将实现6万家的目标,有实力承接北京的创新资源,天津更利于创新与成果扩散,可能做得更超前。

  提升首都经济圈

  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国平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首都圈地区不仅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同时也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首都经济圈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创新基础,应进一步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中国创新中枢。

  第一,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需要顶层设计,要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及其优先合作领域。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协同创新应以首都经济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集成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强化高端引领作用,实施重大创新专项和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基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互动共赢的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机制以及点轴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布局。大幅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努力将首都经济圈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中枢、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先导区、国家知识创新核心区、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应围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解决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确定协同创新的优先领域和重大专项。

  第二,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需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体系,建立各省市领导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需要组建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围绕首都经济圈地区的创新、均衡、包容、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跨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圈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和国际一流的智库。

  第三,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需要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根据需要摸索适合首都经济圈地区总体以及各地区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跨城际联盟组织、创新主体互动模式以及多中心协同共生模式等。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需要构建联合攻关、自主创新的创新合作平台;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第四,积极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引擎。京津科技新干线是指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呈带状的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密集区。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重在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应积极探索京津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同建设“京津科技创新示范区”、积极支持园区间的创新合作、设立重大创新合作专项等来推进其建设与发展。

  推动京津冀

  协同发展与更新观念

  市社联原党组书记、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李家祥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共识形成于九十年代。长时间中,合作的进展不快,效果不理想,远比不上珠三角、长三角,各地固守“一亩三分地”的观念是重要因素。中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需要各地区突破行政辖区惯性思维,自上而下、上下结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从加强顶层设计的需要看,结合天津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和工作历程,为推动三地协同发展,当前全市上下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转变观念。

  一是从历史意义方面看,既要继续实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更要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发展要注入新的动力,新区深化改革与保持发展势头也需要更好的环境与条件。我们要认清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内在一致性,深刻理解新的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对国家和天津发展的历史作用,切不可只将后者视为源于外部的单独性任务和一般性工作,而应以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态度,顺势而为,主动作为。

  二是在协同内涵方面,既要做到积极合作,更要谋求相互共融。长期以来,天津与北京、河北之间有着多种合作途径与项目。但要看到,合作与协同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具体的、浅层的,后者则指系统的、内在的、深入的。党中央从协同发展的高度作出了部署,因此必须破除“一亩三分地”的狭隘站位,具有三地实为一家的宽阔胸怀和宽广视野;破除为己服务的有限定位,强化为他服务和深度融合,做到有取有舍。这样才能破解难题,真正实现共赢。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