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真扶贫 扶真贫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沈武胜//www.workercn.cn2014-03-26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1月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改革创新“六个方面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十个突出问题”。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办、国办《意见》,关键是要吃透精神,把握实质,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真扶贫”,首先要提高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关系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组织、更坚忍的毅力,切实把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从另一方面讲,扶贫工作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心工程,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传递给贫困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扶贫帮困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真扶贫”,必须以良好的作风来保证。扶贫工作投资大、耗时长、见效慢,既是一场攻坚战,也一场持久战。要求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客观规律,着眼长远发展,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循序渐进推进扶贫工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各项工作都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扶真贫”,必须准确甄别扶贫对象。当前,一些扶贫领域的怪相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在要政绩的时候争戴“富帽”、要利益的时候又争戴“穷帽”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并不少见。在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上也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名单是由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上报的,上级政府很难进行鉴别,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少真正的贫困户和低保户被排除在外。因此,必须按照中央《意见》要求,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制定重点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措施,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按照以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真扶贫”,必须找对路子,精准扶贫。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结合扶贫开发总体部署要求,进一步理清帮扶思路,按照“扶资与扶志、输血与造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扶贫对象的主动性,挖掘贫困地区的潜能和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后续发展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细致地制定扶贫措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改革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准确投放扶贫项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要把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长远谋划,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扶持到人”的思路,综合运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指导、协调和帮助帮扶对象找准产业、落实项目,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