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乡村儒学: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纪要
//www.workercn.cn2014-07-08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夫子洞

夫子洞

  时间:2014年6月21日 地点:山东泗水县 尼山圣源书院

  主办:光明日报 山东省委宣传部 承办:山东省文明办 山东省文化厅

  第一部分:乡村儒学故事

  进村讲儒学的学者:不要把自己当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法生 从去年年初开始,尼山圣源书院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在尼山周围开始下乡讲授儒学。义工讲师团主要成员有刘示范、颜炳罡、陈洪夫、王连启、张颖欣、孔为峰、李树超、赵法生等,圣水峪镇的孟昭峰、颜磊、范国栋、李俊、种楠和张雨文等镇干部也加入到义工行列。大学教授下乡讲儒学,看上去很浪漫,其实不然。我们这批义工讲师大多出生在农村,深知传统人伦的瓦解给乡村带来了严重冲击。八十多年前,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乡村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伦理破坏和文化失调,这一观察的敏锐和深刻已经为此后的历史所证实。私塾、乡绅、耕读传统和告老还乡制度使得乡村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蓄水池,成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乡土社会的典型。可是,近代以来,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更由于所有读书人都一去不回头,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余英时断言,当代儒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教化体系而变为幽魂。现代新儒家主张返本开新,那么,儒学要走出游魂化的困境,有没有可能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学的灵根再植闯出一条新路呢?这就是我们当初开始乡村儒学的想法。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我们将这一理念变成定期化的课程,每半月开课一次,以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儒家教化体系,通过教化活动将理念变成农民的生活方式。

  乡亲们一开始对我们有些不信任,问:办班收钱吗?课本收费吗?……为了鼓励他们走进儒学讲堂,头几次课向坚持到底的村民发放一个小礼品,如肥皂、毛巾或者脸盆。后来,来的群众多了,干部就主动将礼品让给群众。每次讲课都要点名,并对听课率高的给予奖励。

  开课后我们发现,给农民讲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给研究生上课。他们需要生动活泼和深入浅出,要是听不懂半途就退场了,下次也不来了。为此,我们就从人们普遍关心的孝道开始,采取故事化、生活化、互动化的授课方式。果然,头一次讲孝道就有不少老人掉泪。支部书记还发现有些不孝敬公婆的媳妇们也抱着孩子来听孝道,因为害怕孩子长大了不孝顺自己。接下来讲《弟子规》,引入礼仪教育,请礼仪专家来给村民演示成童礼、开笔礼、冠礼等儒家生活礼仪。青少年要给在座的长辈们行礼如仪,回去后每天要帮助长辈做一件事,如叠被子、搬凳子、端便盆等,以培养他们敬老孝亲的习惯。我们还聘请县剧团和县老年大学艺术团隔三岔五到乡村讲堂表演孝亲敬老节目,受到了村民欢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村里墙壁上写了许多修身齐家的格言,办起了传统文化墙报栏,还将《弟子规》和孝道音乐在村里定期播放。

  乡村儒学不是教授们的独角戏,要将村民变成学习主体。我们将一个村的村民划分为四五个学习小组,开展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全村村民投票评出孝亲媳妇、模范公婆与和谐家庭,让文明模范现身说法,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教身边的人。

  乡村儒学的讲师们不把自己当成教授。你把自己当教授,村民就会和你隔得远远的。农民和你有距离,他和你讲的课就有距离。教授们作为农民的后代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话家常,帮助失学儿童恢复学业并帮助孤寡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有些村民看见我们,就说“讲道的兄弟又来了”。有的给我们送新下来的地瓜、花生等,有的请我们去家里吃饭。我们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乡村儒学建设的效果出乎我们意料,半年下来,村民开始品尝出儒学的味道,一年之后家风和村风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连村民的话语系统都在经历着明显的改变。一次,学习积极分子开会时,有人提议年底对好媳妇进行表彰,一位村民马上接口说:“对,《弟子规》上说得好:道人善即是善。”一位学习小组组长看到有人在练毛笔字,顺口就说“你是‘有余力,则学文’”。北东野村主任庞德海说,我原来以为农民天生就是油盐不浸、四六不分,是教育不好的,现在来看不是这样。官庄的村主任汤金金也说,看来没有天生的坏人,关键在于环境和教育。言行变了,风气变了,是因为心里变了,心里变得柔软了,这正是儒学教化的力量。目前,圣水峪镇已经开设了六个讲堂,辐射到该镇一半以上的村庄,每到学堂开讲时,村民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拄着双拐的,有眼睛失明让人领着路的,那种扶老携幼的情景令人感动,显然,农民心中沉寂已久的某种东西已经被唤醒了,那被唤醒的究竟是什么?是人性与良知。

  乡村儒学得到了山东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孙守刚部长亲临乡村儒学讲堂调研,并多次就乡村儒学发展问题作出批示。目前,已有济南历城区高尔镇、青州王坟镇、泰安仪阳镇和日照莒县等多地主动要求书院到这些地区开办乡村儒学讲堂,乡村儒学已经具备了推广的条件。今后,我们将在各界的支持下继续推进乡村儒学事业,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学体系,将其程序化、模式化;其次是具备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后,尽快在书院组建乡村儒学义工讲师培训中心,为乡村儒学在全省的推广培训急需人才;三是以孔孟故里为圆心向山东各地推广乡村儒学,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尽快使乡村儒学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为把山东建成儒家文化示范区作出自己的贡献。

  听课的村民:学习孔夫子管用了

  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 去年年初,书院的赵教授、陈主任来村里找我,说:这里是孔夫子的故乡,孔夫子故乡的人得比别的地方的人更懂道理,更有礼节。能不能给老百姓办个儒学培训班?说实话我当时思想有点不通,认为老百姓都是死脑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有什么好培训的?但不办又觉得对不起书院领导。于是就说,先办办试试吧。讲堂开讲时我就用村里喇叭吆喝吆喝。第一次培训来了100多人,第二次培训来了200多人。现已举办30多期。一年半下来,我觉得俺村里确确实实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是村里打娘骂老的没有了,社会和谐了。有一个儿媳妇把婆婆叫去,让婆婆骂干部,因为老太太骂干部,干部不可能揍她。可她婆婆多少明白些事理,没有骂干部,这个儿媳妇上去就狠狠打了婆婆一巴掌。在乡村儒学培训过程中,她来参加了三四次学习,不敢坐在在前面,坐在后面。但经过学习,她确实转变了。最近时常用三轮车拉着婆婆上这儿上那儿的,还给婆婆买了一身新衣服。她家里盖房子时,婆婆要给盖屋的人烧水泡茶,她对婆婆说:“不用你烧水,你坐着凉快凉快,我烧就行。”盖屋时掉下来的石灰和水泥,她婆婆想打扫打扫,她说“不用打扫,坐着歇着吧”。她婆婆甭提多高兴了。村里还有一个叫刘德娥的老太太,没老头了,有四个儿子。说好了每人每年给老人200块钱,二儿媳妇不交。我问她:你为啥不交钱?她说婆婆偏向老大和老三。我说你婆婆都80多岁了,还能偏向谁?可她还是不交,村干部也没有办法。今年过春节,她婆婆见了我说:“您三叔,今年还不孬,学习孔夫子管用了,每个人200块钱都给我了,都争着叫我去家里吃饭。”我说:“那不孬,看来还是得好好学。”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