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路径
//www.workercn.cn2014-07-15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又多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如何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走进现代社会,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保护历史文物,强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物质之躯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从历史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历史信息。

  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但当前中国历史文物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历史文物遭受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发展经济的优先性压制、遮蔽了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第二,日益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的盗掘、盗窃、走私历史文物等犯罪行为,使历史文物遭受到野蛮的破坏,流失严重。第三,历史文物古迹散布范围较广,文物保护措施和安全管理还未能实现全覆盖。

  没有历史文物的物质之躯,也就没有传统文化的存在,更谈不上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历史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重大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扩大历史文物管理人员队伍规模,提高其能力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长期具有直观体验的物质对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留第一手资料和基本信息来源。

  接续思想传统,生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之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保护文化的物质载体,更要接续文化的思想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传统进入到近现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以儒释道为思想主干的传统文化遭到批判和打击,成为中国人思想的边缘地带。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革命运动进程中文化体系的自我割裂。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救赎、自我创新之路,同时也破坏了中国文化体系自我生成的根基,中国文化精华的历史连续性、历史认同感也受到重创,“文革”又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家园遭受严重破坏。其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缺失。

  接续思想传统,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生成精神之魂。必须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当下功用,使之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化常识和普遍践行的价值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形成成熟稳定的科学判断,才能重新找到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延续薪火相传的文化血脉。

  形成行为自觉,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之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主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全体国人。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个人的行为自觉,传承体系的建设才有源源不竭的生机和活力。而当前,许多国人成为 “经济人”、“单向度的人”,越来越疏远优秀传统文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很小,造成整体国民传统文化的理论素养偏低,缺少基本的认知能力。第二,重物质财富而轻精神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强势入主,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

  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践行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把优秀传统文化从一种外在的思想体系转化为人自身的主观能力和行为自觉,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内容之中,夯实学生传统文化的认识基础,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造就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同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重新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话语和实践指南。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验和践行,使之固化为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吴 迪(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