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变“绿色资源”为“绿色财富”
——河池市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
何辛幸
//www.workercn.cn2015-09-24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全区生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优良生态,是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一场生态建设与环保攻坚战,努力变“绿色资源”为“绿色财富”。

  从实际看,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河池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资本、最好的财富、最靓的品牌,是潜力所在、希望所在。但由于生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粗放产业占比偏大,新型生态产业发展缓慢,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仍不完善等原因,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为此,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格局,走出一条绿色转型绿色崛起之路。

  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布局是重要前提。坚持规划先行和高标准规划原则,按照生态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全面落实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绿色河池规划(2005-2020)》等规划,提出“两带一区”发展布局,即推动河池市东北部(南丹、金城江、环江、宜州、罗城)通道工业和现代农业带,南部(都安、大化)沿江工业和特色农业带,西北部(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延伸到大化、都安)红水河流域长寿养生旅游和生态农业区加速发展。布局勾画出11个县(市、区)人口、产业和经济空间布局,明确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两带一区”发展布局,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通过持续不懈地长期努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强化生态安全,保护青山绿水是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青山绿水,就谈不上利用绿色资源来发展经济。因此,要加强对山、水、气源头的保护,切实做到标本兼治,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要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坚决查处清理违规违法企业,实行环境监管工作网格化管理,不留盲点和空白区,坚决防范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实施《河池市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和龙滩岩滩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土壤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生态设施体系,深入推进“美丽河池”建设,建设生态城乡,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是必由之路。“绿色资源”转变为“绿色财富”,必须充分发挥和放大优势,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的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现代理念、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组织形式推动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改造生态功能低下的公益林,推动公益林提质增效。促进林产品加工从低级粗放型向高级精深型转变,建设精品示范基地。发展生态工业。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制糖、林产品加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拉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企业竞争性。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生态园区,力促生态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有较大的提高,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发展生态服务业。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为契机,把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举措,推动商贸餐饮、旅游休闲、养老健康、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绿色消费。

  加大节能减排,推动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科技创新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此,要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继续扩大有色金属、水电、桑蚕、化工、包括酿酒和优质饮用水在内的特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创新组织推进力度,主攻高端技术,突破关键环节,发展终端产品,尽快形成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切实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加大要素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科技信息、标准检测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科研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应用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着力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节能监测、能源审计工作。

  创新体制机制,严格生态考评是重要保障。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正确的导向。体制机制创新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充分调动林农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领导干部离任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办法,形成完善的“绿色GDP”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政绩考核的新导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管理机制,把生态文明纳入绩效考评范畴,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投入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成为每个市民的自觉行为。(作者为河池市市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