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思想政治工作一事一议】劳模该不该“优先照顾”?
//www.workercn.cn2016-07-22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家企业的劳模主动要求去了许多职工想去而去不了的“轻松”岗位,这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劳模该不该“优先照顾”?

  不久前,南京东车辆段徐州下行运用车间进行用工调整,根据个人意愿,今年55岁的原综合班副工长黎增俭因身体原因,被调配到安全风险压力小、生产任务量少的综合班运搬工岗位。黎增俭2015年3月被评为上海铁路局道德模范,2015年5月荣获“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是段里有名的劳模。

  劳模主动要求去了许多职工想去而去不了的“轻松”岗位,这使得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职工说,劳模是我们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榜样,不应该过多考虑个人的困难和利益,向组织伸手要“优先照顾”。应该本色不改,有困难自己扛,起码不能跟普通职工抢“福利”。

  还有的职工说,劳模只能代表过去,单位进行隆重表彰,组织荣誉性疗养,予以物质奖励,不应该再在工作上给予“优先照顾”,因为车间需要“照顾”的人太多了,难平众人心。

  听到职工的不同意见后,该车间进行了梳理汇总,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进行了分析。职工敢于发出不同声音,说明职工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热切期望规范管理,更好地发展壮大,也同样值得点赞,需要尊重。同时,车间也要以职工的不同意见为镜,加强自我反思,积极拾遗补缺,不断完善管理。

  车间领导班子深入现场班组、生产岗位开展“面对面”谈心活动,利用工余时间与班组长、普通职工坦诚交流,倾听大家对车间劳动人事工作安排的意见,对大家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消除个人误解和不良情绪,解开了职工的“思想疙瘩”。

  原来,国家对劳模的管理有明文规定,企业必须“帮助劳模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

  “决不能让劳模流汗又流泪。”许多职工为车间这一举动点赞,劳模是广大干部职工评选、上级组织认可的,现在身体有病不能适应本职工作需要,要求调换到一个轻松岗位也情有可原。“优先照顾”是对劳模的关爱,对“劳动光荣”的褒扬,激励更多的职工勇于担当,拼搏奋进。

  同时,宣传画廊迅速推出一期先进劳模专题写真,展示车间近年来各类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动人风采,尤其重点针对黎增俭开设了个人板块。大家又看到了黎增俭拖着病体进行设备技术攻关、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任务突击、挥汗如雨为现场职工熬制营养汤、深夜零点赶往车间处理停电故障的一个个场景……

  许多职工观看后都感叹,“老黎真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干得这么辛苦,应该‘优先照顾’!”

  车间党总支书记闫刚主动与黎增俭结对包保,鼓励他直面质疑,在新的岗位既要保重好身体,又要学技练功,敬业爱岗,永葆劳模本色。黎增俭也给自己打气,感谢组织的支持理解,岗位变了,责任心不变,一定不让大家失望。劳模属于过去,一切从新开始。(缪华)

  编辑点评:优先并不是偏倚

  曾几何时,一提起劳模,那种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形象就会映入人们的脑海,认为劳模就应该多干、苦干,带头大干,应该“忘我地工作”,否则就对不起劳模的称号。这种一味鼓励牺牲,“过劳”为“模”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导向,一定程度上把人们引向了对“劳动”二字的误区,认为劳动模范就是“劳累”模范。

  毋庸置疑,劳模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劳模精神是激励人们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但他们又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有些劳模在生活上出现了困难与问题,这其中相当多的困难又是他们自身难以克服和逾越的。

  劳模在倾力为单位、为社会做出奉献之时,我们的各级组织也要更多地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尤其要避免人们对劳模的误读,避免让劳模“流汗又流泪”。

  本文中,企业职工议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公平”上。公平感不仅直接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影响整个团队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企业的活力、效率和效益。

  “一视同仁”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它让职工看到不论亲疏和职位高低,人人都受到同等尊重,都有同样的机会,都能看到和拥有希望。然而,优先并不是偏倚,也并非破坏了“公平”。作为管理者,既要保证公平公正,又要体现对劳模的关爱。把这样的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就能平顺大家的情绪,把职工引导到不盲目攀比待遇,而更应多看别人的长处,比业绩、比品德上来。(晓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