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建设美丽家园 奔向小康社会
——谈“十个全覆盖”对农村牧区发展的深刻影响
张宽治
//www.workercn.cn2016-08-22来源: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十个全覆盖”引发了解放思想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发动,必将为农村牧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个全覆盖”所奠定的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今后攻坚克难、决胜小康的力量源泉

  “十个全覆盖”工程最大程度地汇集了党的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是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的高度集成并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落实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凝聚了广大干部的集体智慧、锻炼了他们在农村牧区的工作能力,是他们的集体创造力在农村牧区的一次集中再发挥

  “十个全覆盖”契合和承载了共享发展的要求,既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共享工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又一次集中再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剪刀差”导致农村牧区成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末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内蒙古幅员辽阔、农牧交错,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居住着一千多万各族农牧民群众,改善农村牧区面貌、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个全覆盖”工程以集中普惠的形式,带动千亿元投入,补短板增加公共服务,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行动,是统领农村牧区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投资农村牧区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它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了农村牧区当前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必将为农村牧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一、“十个全覆盖”激发了解放思想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发动

  思想决定行动。解放思想始终是引领发展的强大武器,每一次改革创新、每一轮大发展无不以解放思想为先导。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和文、教、医、保、商等公共服务,大到修路建房、通水通电、绿化美化,小到清理院落、改造“五堆”、和睦邻里,几乎无所不含。工程启动后引发了全区上下、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到处都在议论,一时间各种说法、各种观点掀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不同的阶层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的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等方面进行着探讨,有的从国计民生、群众路线教育等方面进行着辩论,有的从农牧区做这些有没有必要、钱从哪来等方面进行着交流。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认识是否到位、组织是否到位、措施落实是否到位、工程建设是否到位是他们考虑的关键。对干部来说,群众如何发动、基层组织如何加强、经济如何规划、工程如何开展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对广大农牧民来说,一直期盼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一乡一村一户之力又无法实现这一夙愿。当这一天突然来临时,感觉像天上掉馅饼,“这是干什么?说的是真的吗?是不是又是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既充满喜悦与期盼,也有着质疑与无奈。对社会各界来说,有的与农村牧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对农村牧区不甚了解,但同样对“十个全覆盖”给予了高度关注。正所谓,树不修不直、理不辩不明。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大学习、大讨论,这么深入这么广泛的大思考、大交流,带来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火花的绽放。思路一变天地宽。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从习惯做法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拼弃了“大包大揽”的做法、解决了长期以来浮在上面不接触农牧区的问题,积极投身并率先垂范,从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抓好了工程的实施。而广大农牧民群众则由质疑到欢迎、由观望到参与,拼弃了“等靠要”的依赖,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干劲,正在向新时代新型农牧民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个全覆盖”引发了解放思想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发动,必将为农村牧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十个全覆盖”推动了群众路线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有了许多新的要求。然而与日益繁华的城市相比,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物质条件还相对匮乏,农牧民的思想和精神多元化需求没有得到对等的重视和关心。有的群众说:过去党群关系是鱼水之情,现在是油水之情,现在的楼是盖得越来越高、路修得越来越宽,但干部和我们的心越来越远了。虽然这些话带有戏虐意味,但足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个全覆盖”实施以来,包头市上至市委书记、下至驻村干部深入到农村牧区,走村串户,从田间干活到炕头交流、从擦玻璃到打扫卫生、从修路到盖房、从垒猪圈到修院墙,田间地头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村里村外处处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广大干部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一位驻村干部说:农牧区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刚来的时候凉水喝不了,饭也吃不习惯,更主要的是语言的错层,说话不在一个频道,无形中有一道隔阂。为打开工作局面,主动为群众扫院子、擦玻璃、收甜菜、掰玉米,通过做这些小事去沟通和融入群众。时间长了,也就能够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想问题,得到他们的支持,工作开展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元宵节期间,驻村干部与村干部带头捐款捐物办了一场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村民们反映,像这样的文化活动多少年没搞了,“十个全覆盖”让我们生活富裕了,也让我们文化活动丰富了。“十个全覆盖”让广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集体走进群众当中去,为农牧民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融洽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树立了党组织在群众的形象地位,是群众路线在农村牧区一次集中而生动的实践。实践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只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实际行动融入群众当中,党的群众路线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十个全覆盖”所奠定的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今后攻坚克难、决胜小康的力量源泉。

  三、“十个全覆盖”助推了党的惠民政策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落实

  建党95年以来,党在农村牧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惠民富民政策,如进行土地改革、税费改革,兴边富民、县县通、乡乡通、移民搬迁、生态治理等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普惠不均等因素,对于处于公共供给末端的农牧区而言,依然存在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如厕难、吃水难、产品销售难等多种问题,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百年垃圾无人清理的现象,少数偏远农村牧区的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新时期广大农牧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自治区党委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彻底解决农村牧区发展问题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一重大创举。包头市委将50万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农牧民最关心的危房改造、安全饮水、道路硬化、通电通广播电视、医疗养老、低保等方面入手,集中投入近100亿元资金大力推进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力求改变包头市农牧区的落后面貌。投资100亿元,确实是个不小的数字,平均到50万农牧民头上也就人均2万元,按20年有效期设计,人均每年1000元。回顾历史,我们在困难时期创造奇迹的例子很多,如建设大庆油田、排灌改造巴彦淖尔百万亩盐碱地等等,都是在客观条件极其困难前提下创造的奇迹。所以,最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动群众将“十个全覆盖”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包头市为了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注重发挥“劳动模范”“巾帼建功女标兵”“家庭致富女能手”等先进人物的带头引领作用,结合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456”工作法,进村入户、认真宣讲“十个全覆盖”各项惠民富民政策,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影响和带动了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开展庭院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形成了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合力。“十个全覆盖”实施两年多以来,昔日的破屋乱瓦、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如今完善的公共服务、健全的基础设施,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土右旗将军尧子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说:过去村里七零八落,坑坑洼洼,残墙破圐圙,虽然吃饱穿暖没问题,但是走路磕磕绊绊,老年人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实际上就是等死的了。现在政府给我们盖上了幸福院,老年人有吃有喝有住的,有地方看病,尤其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精神愉快了,现在就像在“半天云”上活着了。“十个全覆盖”工程最大程度地汇集了党的一系列惠民富民政策,是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的高度集成并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落实。

  四、“十个全覆盖”促动了广大干部集体创造力在农村牧区的集中再发挥

  调查研究如十月怀胎,决策行动如一朝分娩。“十个全覆盖”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能否确保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顺利贯彻落实,考验着广大干部农村牧区工作能力和集体智慧。面对繁重的任务、千头万绪的工作,包头市委、政府利用冬闲时间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进行以“编制规划、拆除土房、村容整治、备工备料”为主的冬季大会战、村情大走访、民情大调研活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广大干部怀着对“十个全覆盖”的坚定信心,顶风沙冒严寒,没白没黑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发现并解决问题。如路怎么修、修到哪,危房有多少、怎么拆、怎么补,哪些困难当前急需解决、哪些长期解决,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嘎查村经济如何发展等等。他们都一项一项的调查研究,一村一村的规划设计,一条一条的制定措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贯彻党的决策部署的坚定决心和对农牧民群众的深情厚意。这些工作的背后,凝结着他们夜以继日、辛勤劳动的汗水,展现了他们面对各种矛盾、各种困难时解决问题的智慧,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农村牧区工作能力。当一本本记录、一张张表格、一条条合理化建议都成为现实的时候,人们的敬意油然而生。如九原区的工程《导则》,采取典型引路,每个村先搞样板,统一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实施,切实做到区不落镇、镇不落村、村不落户,让所有农牧民都平等享受到“十个全覆盖”成果;东河区委强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十个全覆盖”后续管理提供保障,制定了每个村以项目扶持100万至200万元资金的集体经济扶持办法等等。总之,“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凝聚了广大干部的集体智慧、锻炼了他们在农村牧区的工作能力,是他们的集体创造力在农村牧区的一次集中再发挥。

  五、“十个全覆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集中再体现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既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制度安排,也是推动共享发展的着力点。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组织动员一千万党员干部,利用3年时间在全区22000个嘎查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这一举措与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度契合,同时也符合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党的期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包头市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落实工作进展的重要尺度,结合精准扶贫工作,选派万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实情,帮助完善规划、选定项目、确立产业、争取资金、督促进度、监理质量、解决问题,助力基层组织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在全区率先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使50万农牧民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个全覆盖”契合和承载了共享发展的要求,既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共享工程,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又一次集中再体现。

  总之,“十个全覆盖”紧跟时代脚步,顺应民心民意,实施正当其时。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社会保障服务大幅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升,农村牧区思想阵地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农牧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三牧”问题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必须要在高度重视物质基础极大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农牧区的核心领导作用,提高在农牧区的思想阵地建设能力;必须要在脚踏实地完成“十个全覆盖”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谋划,突出抓好农牧区产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全面持续推进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而不断努力,让党的温暖阳光永远照耀希望田野。(作者系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驻包头市督导组常务副组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