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率先探索应对全球创新竞争的策略
蔡兵
//www.workercn.cn2016-08-31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各国、各地、各企业都在创新风浪中激烈竞争的时代。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创新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找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是一项决定未来发展成败的要务。

  从大的创新局面和创新能力上看,全世界的创新势力阵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创新强势国家,美、日、欧为其代表。这类国家除了教育、科技、人才基础雄厚这些基本共性外,也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美国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强,汇聚了全球创新人才;日、欧在高端制造业和时尚品牌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传统浓厚。美、日、欧作为发达经济体,依然是全球创新和现代化的先进代表,它们之间在创新上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第二类为发展中国家中正在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以中国等金砖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一个基本共性是,科技、教育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到位,但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现象。这些国家主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及新兴市场的优势,以发展加工贸易及配套生产为突破口,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新生力量。当然这类国家发展得有快有慢,相互之间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

  第三类则为发展中国家中还没有能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相对落后国家,即所谓的农业化贫困国家。这些国家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工业化还没有真正起步。这类国家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基本没有话语权。

  这三类国家在全球性的创新竞争中,其地位及其在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劣势也并非一成不变。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制造业总体还在全球处于中低端水平,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往往是发达国家居于高端制造业环节、掌控关键技术和部件及高端品牌,我国处于引进技术设备和品牌的地位,但我国毕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推动企业及全社会的创新活动,努力向高端制造业挺进。这一努力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以高铁、电信等工业产品为代表,我国的工业创新活动已经对发达国家创新领先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在全球创新与工业化竞争中也不得不调整既往战略。一个较成趋势的做法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利用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相对有快有慢这一现状,试图将发达国家的创新优势,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相结合,努力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崛起的工业大国在创新竞争中挤出去。其具体做法是,通过对相当一部分制造业生产活动的智能化、机器人化的再创新,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使这些产业具备回归本国条件,实现所谓“再制造业化”,而对那些不能通过智能化机器人化改造的生产环节,则直接放到越南等相对后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这种产业活动安排,就能将创新和低成本这两个决定制造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优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面对发达国家这一战略新变化,以我国为代表的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应当如何应对?四个字:针锋相对。首先,发达国家希望保持创新方面较大的优势,我们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就一定要努力缩小在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至少要在一些关键性重要领域保有自己一席之地,起码差距不能再拉大。其次,发达国家想利用一些起步比我们晚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更低成本优势对我们的制造业进行替代,我们就一定要尽可能地继续保持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至少不要过快地丧失这种优势。要做到这两点当然需要全国都付出艰苦的努力,而广东等沿海地区更需要带头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广东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上述战略调整对我们发展环境造成的挤压。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甚至我们自己本地的一些制造业,高端的开始向发达国家回归,低端的则在向经济相对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以及周边的越南等地转移。这是发展中的困难,是对我们转型升级能力的考验。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方面努力引进创新人才,特别要调动现有创新人员积极性,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各项经济领域政策的改革创新,努力消除制度性的高成本,包括取消不合理的税费,以及解决好行政制度安排不合理导致的企业经营效率不高问题,尽量控制好制造业成本过快上升局面。我省已经涌现的一批创新型大企业,如华为、腾讯、美的、格力等,其成功的创新和经营模式说明,我们应当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好这场转型升级的考验。(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省情中心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