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梁生斌
//www.workercn.cn2018-03-19来源: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在江西省代表团中,袁政海和蔡细春这两位代表有另外一个共同的身份——“洪城工匠”。从南昌到北京,这两位工匠代表都不忘就“工匠精神”交流看法。“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袁政海是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具高手”,在他看来,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其中蕴含着国家对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期待。(3月16日中国江西网)

  “工匠精神”意味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工匠精神’注入家政服务,整个家政业的服务就会更加规范,消费者就能更加放心。”来自于第一线的工匠代表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带头人,他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不同的角度畅谈弘扬“工匠精神”更生动,更有传播力和感染力。

  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13.5亿人,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的增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劳动获取,靠的是“工匠精神”铸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进一步的弘扬吃苦的“工匠精神”和劳动品质。

  社会分工不同,每个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在每一个工作上岗位上都可称之为工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工匠参与并为之添砖加瓦。社会需要各类的人才,同样需要有各个方面的工匠,一个新创造新发明固然需要顶尖人才,但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工匠去将科研成果转化,如“复兴号”动车,从发动机安装到车头、车轮及车厢等环环相扣,每一个部位都要求精细,一颗螺丝钉也不能马虎,一个焊接点也不能出纰漏,正是多方面的工匠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发扬“工匠精神”苦干巧干,才有了自已创造的“复兴号”的诞生。“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项大项目,任何一个新发明都需要不同的劳动予以完善,大技术大项目需要工匠,看似不起眼的平凡工作同样需要工匠,只有劳动者处处发扬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多出效益,创新才能大力推动,国家实力将大为增强。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也内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极致追求,它将品质视为生命,看得无比重要。当今的时代,科技推广运用更新的速度异常的快,要在竞争中胜出,不仅要有苦干精神,更要有创新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不断的钻研,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在工作上做到游刃余地,成为行业的尖兵,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投入,用双手和智慧去攻克一道道难题,创造新的奇迹,在不同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年两会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的历史性盛会,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要完成新使命,开创新局面,更需弘扬“工匠精神”,突出实干为先,经受新的考验,勇于挑战,唱响劳动美,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