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胡立彪
//www.workercn.cn2016-07-19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专注、坚持、严谨、敬业……这些都是,但似乎并非都不可或缺。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须臾难离的核心,没有它,工匠精神将不复存在?格力集团老总董明珠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她自己的答案:诚信。

  董明珠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在大家心目中留下了“不行”的烙印,这是因为企业没有诚信,不是把做最好的产品作为追求,而是去欺骗消费者、欺骗市场,这样的话消费者就慢慢对企业产品失去信心了。因此,对企业而言,诚信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诚信,就根本不可能会有工匠精神。

  她此前曾用电饭煲和马桶盖的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两种产品的技术并不复杂,但国内消费者却愿意到国外购买,就是因为过去一些企业不讲诚信,欺骗了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信誉产生了怀疑。国人海外抢购现象恰恰反映了企业的诚信问题。个别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用技术造假、专利侵权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使行业形象受损。

  董明珠是用反例从反向说明诚信之于企业、之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而要从正向看,能找到的例证更多。一向被人们视为工匠精神典范的德国业界,就有不少写进教科书的企业案例。德国著名厨房用具制造商菲仕乐(Fissler)负责人曾被问到:“你们造的锅据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10年20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这位负责人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菲仕乐的关注点不是如何让顾客第二次来,而是如何赢得第二个顾客。从“第二次来”到“第二个人”,这是企业经营理念质的飞升,也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菲仕乐对质量口碑的追求,与董明珠“把做最好的产品作为追求”的理念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可以还原为企业的诚信坚守。我们看到,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这种理念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也有一定的支持者和市场。但这与工匠精神并不契合,因为工匠精神看中的不是短期的销量和利润,而是在将每件产品赋予“使用100年”寿命期许中延续企业的生存基因。企业长寿的期待与人的健康期待一样,在生命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糊弄应付和欺骗,必须小心谨慎,真实无妄,如《大学》所言,“诚于中,形于外”。

  关于诚信,《大学》里还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把企业诚信上升到市场之“道”的高度,也可以说,只要企业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中”的什么道?当然是长久立于市场兴而不倒的经营之道。

  不过,话又回到董明珠的反向角度,企业诚信出了问题,影响的不光是一个企业,基于“天之道”(市场规律)“人之道”(消费者选择)的惩罚,还会向更远、更深处延续传递。有人用“诚信株连”一词来表达这种具有强大负能量的诚信危机。在他们看来,随着现代传媒的日益发达,一旦有问题企业被曝光,消费者就会本能地从自己的购买清单中删除掉相关产品,该企业没问题的产品也会因此一并遭到冷遇。原因很简单,在信息占有方面处于不对称地位的消费者,只有把这些出自不诚信企业之手的所有产品都推定为问题产品,才能实现最彻底的自我保护。此乃对不诚信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的“诚信株连”。由此推演,“诚信株连”还会从单一产品或服务延至整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近些年来,中国制造产品在民众中的认可度、信任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国人甚至远赴海外抢购,很大程度上即拜“诚信株连”所赐。

  看到不断有中国企业在诚信问题上栽跟头,前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曾有过善意的提醒:“从长远看,中国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目前从政府到学界都在呼吁中国制造要培育工匠精神,如果这算是一项工程,那么就把诚信当作基础,筑牢筑实吧。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