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工运理论动态-正文
培养“大工匠”要用制度保障技有所值
胡宇齐
//www.workercn.cn2016-09-09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未来的技工招聘会上,或许会有一大波手持“青铜、白银、黄金、白金、钻石”等不同级别“职业素养护照”的应聘者。根据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的意见,一套职业素养学分体系有望在中职学校推广。在校学生通过参与技能类比赛等,逐渐积分升级,毕业时将获得不同等级的护照。

  以学分体系为引导,促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注重增强职业技能,值得点赞。在今天的技工培养体系中,职业学校可谓入门之所。如果从刚入行开始,就能受到一种崇尚技术、精益求精的导向引领,那一批“大工匠”的产生,或许可以期待。尤其是在“工匠精神”再度被挖掘、被认可的当下,如何培养一大批契合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实际需要的“大国工匠”,已经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的教育引导是一方面,能否真正成为能工巧匠,还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能将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卖油老翁揭示了技艺纯熟的秘密:“我亦无他,唯手熟尔”。诚如此言,但凡技艺,无不是熟能生巧,古今中外的工匠们皆深谙此道。是长年的经验积累,让故宫文物修补师能够最大限度“修旧如旧”接近“无痕”;是精心的沉潜修炼,让在飞船和导弹上雕刻火药的航天人能够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是专注的致力精微,让汽车修理工能够通过倾听发动机的声音诊断故障……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能否沉下心来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做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工人能否进阶为“大工匠”。

  与倡导专业精神同等重要的,是相适的报偿回馈。技术工人,尤其是“大工匠”,在相关领域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们理应获得地位上的尊重和制度上的保障。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职业工人似乎都遭遇着“傲慢与偏见”。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蓝领干的都是苦活儿累活儿,处于市场生态链下游底端;职校都是考不上大学的人的选择,毕业了没什么前途。试想,如果一个熟练技工,一辈子兢兢业业,却只挣得仨瓜俩枣,勉强糊口,又有谁肯成为下一个他?

  从制度上保障技有所值,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大工匠”。我们时常赞叹瑞士钟表匠的精密,也称道日本产业工人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但要看到,这些高水平技艺的背后都有一套尊重和珍视人工的制度。在德国,工人的薪酬与教授工资相当;在美国,即便是技术含量略低的生活服务,诸如理发、换灯泡、修水管等都所费不菲。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即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机器并不能取代人工,反而是要依赖于技巧更高超的工人。为“大国工匠”描绘出灿烂的现在,激励那些刚入门者、已身在此中者潜心修行,吸引那些尚在门外者有进入的冲动,中国制造才会拥有更绚丽的未来。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