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劳动教育“三化”现象-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破解劳动教育“三化”现象

黄燕
2017-12-26 07:44:23  来源:解放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小学阶段是劳动精神养成、劳动技能习得的重要阶段。但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学校中被弱化、家庭中被软化、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新时代,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第一,新时代赋予中小学劳动教育新价值。

  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价值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即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同时,劳动实践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更好地体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劳动教育过程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这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融契合。

  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劳动教育更倾向于尝试、感悟和技能的建构,能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敬业精神。劳动教育以技术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能帮助学生建构符合个性且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技术素养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劳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风尚。

  劳动教育的精神幸福性,有利于促进个体丰富情感的培育。劳动教育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行为和习惯等目标进行统合,推动学生主动养成劳动意识。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产生愉悦的劳动情感、不俗的情趣和超脱的意志。实践证明,学生在劳动中可以鲜明地展示才能、增强幸福感,不断获得生活的美感和成功的体验。

  第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新挑战。

  2015年以来,各地把推进劳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上海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建立了16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岗位30多万个,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总的来看,我们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上,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注重内容衔接,尚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部分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识有限,引导中小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工匠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较少,只有少数学校举办过劳模、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活动。

  注重有机融入,尚需促进“家、校、社”合力育人。劳动教育向生活渗透、向社区延伸、与家庭互动还有待加强。比如,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以手工居多,与生活相关的家政、烹饪、园艺的劳动内容占比较小,且还存在部分家长溺爱子女不让孩子参与劳动等现象。

  注重实践体验,尚需探索创新性学习互动融合。部分高中积极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鼓励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环境中遇到的劳动技术问题进行探究。但是,这种与创新性学习活动的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需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注重机制构建,尚需整合场地、师资、技术等资源。一些学校地处城市中心地带,由于场地有限等因素导致活动场地不够完备、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同时,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劳动教育成效有所弱化。

  第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有新作为。

  校内活动中全面嵌入劳动教育。可组建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开展工艺品制作、家电维修、班级装饰等主题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了解社会。

  加快共享资源整合。应建设更多的劳动实践基地,鼓励、支持中小学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种养殖场、工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联系,与各行各业投资合作建设劳动体验(馆)室,整合、利用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及勤工俭学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多样的劳动场所。可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园艺师等进校园,共享职业学校、少年宫、劳动实践基地的优质师资。

  创新课程体系。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发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的不同需要科学化设计阶段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应努力提升劳动教育科技含量,将劳动教育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和创造才干。例如,把劳动教育与物理实验、业余无线电、电路知识等相结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如,把劳动教育与学生喜爱的探究性课题、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避免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式教育。

  完善督导保障机制。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与教育教学活动外部力量的合力。要提供物质保障,加大专门的场地、专用的教学设备、劳动的安全防护与丰富的实践基地的投入。要完善督导评价机制,对劳动教育实行规范化课程管理,建立科学督导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与评估,把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纳入学生评价制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编辑:崔馨竹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