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学习工厂”体验产教融合的新型学习-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来,到“学习工厂”体验产教融合的新型学习

2019-04-09 08:46:03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4月,江西省抚州市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实训楼,数控班学生在技师的指导下学习数控技术。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河南省温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在校园生产车间检测产品。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现代教育如何满足高质量育人需求?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又如何成为深化产教融合、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要求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改革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把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本期教育沙龙,我们约请知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进一步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建成产教融合新“学习工厂”的有效路径和实施方略。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杜 冰

  ●嘉 宾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陈 锋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田国立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1.从系统整合到项目合作,数以万计企业积极参与——

  勇立潮头,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主持人:过去几年,我国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陈锋:五年来,许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具体实现路径,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企业积极参与,创造性地探索了从系统整合到项目合作的多种形式。许多大中型骨干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主动推动产教融合,通过创建企业大学和共同举办职业院校、共建行业学院和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协同育人和协同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许多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率先搭建体现产教融合要求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实践实训平台,推动产业、教育、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诸要素集成、共生、演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是对《实施办法》研究和起草工作的有力支撑,也为《实施办法》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田国立:去年以来,建设银行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范围,合作高校总数达到55所。为融合金融机构、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资源,建行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以及学堂在线、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汇桔网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发起成立“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通过建设大数据实验室共同研究金融事业发展和金融学科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

  同时,建行积极探索创新合作共建模式,分别与南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建行大学华北、华中、西南、西北、华南学院。人才培养方面,建行与高校联合共同研发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教材、课程,提升教育培训的供给能力和质量;针对高校学生培养,共享数据和案例的使用环境,帮助高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学生培养和课题研究,更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在就业创业方面,建行积极与合作高校建立实习实训制度,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陈德荣: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宝武旗下核心职教资源,是一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武汉业余钢铁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宝武的一员,学校就是企业的一部分,这种校企一体的体制,既能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人才和文化资源用于职业教育,又能贴近企业、紧跟行业的需求,高度符合国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施产教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战略。

  李书福:吉利30多年的稳步发展,得益于产教融合政策的有效支持和引导,在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人才培养与产教协同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产业时,就同步创办学校,现已拥有北京吉利学院、海南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层次的院校8所。2018年,吉利与近300个专业院校达成深度合作,储备人才逾万人,并通过创办企业大学,开展“成蝶计划”等培养项目,积极参与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紧密联动、协同共赢、成果共享、人才交付的创新发展共同体。同时,吉利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在主导或参与的多项国家项目中,攻克了一批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达到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1 2 3 共3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