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件文献-正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李克强
//www.workercn.cn2015-02-16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靠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创新。今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既涉及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变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方向,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否则粮食生产一旦出现大的滑坡,好多年都缓不过来。在粮食问题上,首先要算好安全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也得考虑经济账,并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近些年粮食库存不断增加,仓容紧张,财政负担沉重。农业发展也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讲求经济效益,不然农民没积极性、国家也负担不起,就难以持续。现在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有必要认真研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有新思路、新视野、新办法。一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要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二要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但有着广袤的山区、林地、草原、海洋等,物种等资源丰富,要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种资源生产潜力。三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强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依靠市场力量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四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粮改饲试点,逐步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农产品转化加工。主产区往外调“原”字号农产品,不利于主产区农业增值增效,也加重运输负担。要支持主产区发展畜牧业、粮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主产区调出粮食是贡献,调出肉蛋奶、调出加工食品,同样也是贡献。二是抓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导致农民“卖难”和居民“买贵”并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风险隐患犹存,违法违规问题仍然频发。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决不能再出大的事件,否则就会打击人们对国产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信心,影响农业发展。要抓紧把基层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健全起来,从源头抓起,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市场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根本上要靠创新驱动。要把农业科技摆在国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科技战线要服务农业、支持农业,现代科技成果要优先在农业领域应用推广。要瞄准世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紧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对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攻关。要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我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农业科技人员,蕴含巨大的创新创造潜能。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对农业基础性研究,国家要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使科研人员能够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对应用性、实用型研究,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力量来支持和激励。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要加快改造和提升农机工业,研发适合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农业机械,努力提高农机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户均经营土地只有7亩多,在世界上属于超小规模。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小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无论是先进技术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农业要发展,必须突破经营规模小的限制。对此,农民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直接、行动最积极,他们已经探索创造出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如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企业加农户等。像家庭农场,几年时间就发展到87万家,平均规模达到200亩,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农民群众的自觉选择,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土地流转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要予以鼓励、引导和规范。现在农村已有2.6亿人转移到城镇,还将有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出去。这些人特别是长期在城镇就业或已落户的农民工,有的无力或不愿意再经营承包地,希望进行有偿流转。中央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农户依法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地方对土地流转实行扶持政策。各地要正确理解和贯彻中央精神,积极引导、做好服务,不搞强迫命令,不替农民做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这里需要强调,对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要加强经营方向上的引导和规范,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不能搞“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使土地流转成为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武器,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很多地方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也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比如,有的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和联合或土地托管等方式,扩大了生产经营面积。有的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合作社签订单,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实现了规模效益。有的通过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流通合作社等以及其他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供种供肥、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几统一”,取得了区域规模经营效应。因此,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土地兼并。在这个问题上,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我们都要鼓励和支持。还要看到,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小规模农户仍占大多数,要注意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地方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试验。当初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各地的做法也有差别。有的地方搞专业承包联产计酬,有的搞联产到劳,有的搞包产到户,有的搞包干到户,等等。中央当时的态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给地方很大的自主权。现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也是这样,我们的观点是“探索、探索、再探索”。在实践中,各地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这几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力量,应继续予以扶持。要研究制定吸引年轻人务农的政策措施,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现在全国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要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中各显神通。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再沿袭传统的路子走下去,不仅难以保障当代人的需要,也会断送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路。必须痛下决心加以改变,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减”,就是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化肥、农药等用得太多,既有危害又多花钱。农民也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加强技术指导,使用量就能减下来。比如搞测土配方施肥的地方,化肥使用量就大幅度减少。要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和农业用水总量。“退”,就是要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的要继续退还,该限牧限渔的要严格限制。“转”,就是要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就是资源。一些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农家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环保效益。要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改”,就是要把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治”,就是要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支持开展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支持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发展替代产业、绿色经济。“保”,就是要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保护补偿等制度。

  (四)加大农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较大。但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财政预算要继续把农业作为重点来安排。加快建立各级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资金统筹整合、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财力集中用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产粮大县和农民增收等。农业补贴要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办法、逐步调整,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后几年,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这些事迟早要干,早干比晚干好,现在正是好时机。这既可以夯实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增长、改善民生。国务院已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要加快推进。要创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用改革的办法破解治水缺钱难题。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增加投入,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把社会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调动起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改革产权制度和运行管护机制、采用财政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等方式,调动农民建管积极性。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进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要研究改进操作方式方法,尽量做到简便易行。继续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开展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探索防范价格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和吞吐调节机制,加强市场调控,防止谷贱伤农。各地要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新增计划,特别是主销区在这个时候要多作些贡献。

  健全金融支农制度。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越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提高,对金融的需求就越强烈。国务院出台了促进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认真抓好落实。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要履行支持农业的责任和义务,增加涉农贷款,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农业保险要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积极发展商业性、合作性农业保险,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五)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深度融入国际市场。这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既有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各种风险和挑战。搞好了就会八面来风,搞不好就是八面埋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要加大引进国外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种质资源和高层次科研人才等力度。调控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和节奏,防止对国内市场和农业生产造成冲击。要促进农业“走出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