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坚守教育初心-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陶西平:坚守教育初心

顾明远 刘华蓉
2020-06-20 13:36:22  来源:光明日报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陶西平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多年来,他的教育活动遍及全国,并活跃在国际舞台。

  陶西平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首先在于他领导创造的北京经验辐射传播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他在北京市创造了在全国具有开创性、示范性的改革经验,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学校特色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等,都影响了全国教育的发展。

  陶西平曾经担任国家总督学顾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并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等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直接参与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多项重大决策。他政策水平高、了解实际多,表现出超强的教育思想影响力、教育价值引领力、教育实践领导力,既影响了国家层面的教育决策,也影响了大批教育管理者和普通教师。

  陶西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领域几乎所有重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工作的战略谋划、组织实施,对义务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的推动发挥了重要影响。

  从2003年开始,陶西平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对全国20个实验区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持续跟进研究,并完成了评估,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和设计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陶西平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调研、起草,担任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组”组长,主持完成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担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后,他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组长,多次带队深入中西部地区进行专题调研,向国家和当地政府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咨询意见。他带队完成的《成都市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并批示加以推广。

  陶西平特别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陶西平反复提醒,最难的是落实到“每一个”,要把每个孩子的成长作为评价目标,使每一个孩子比过去变得更好。他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看得很清楚。2018年,他提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指出学校教育改革不能一味追求“蓝海”、追求办学特色,归根到底还是要重视主战场,还是要集中在“红海”——抓课堂教学改革,这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陶西平积极倡导推动学前教育立法。2001年,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他力推《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出台,这是全国第一部学前教育地方法规。此后,他参与推动国家立法,并多次就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意见。2017年暑期,陶西平对一些地方在幼儿园开展半日二部制的做法提出意见:如果再出现更多的半日制园,恐怕就很难让老百姓满意了。他提出,要解决老百姓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不能仅靠教育内部努力“克服困难”,以牺牲局部利益或降低质量来解决问题,而是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比如在城市疏解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协调,利用中心城区腾退出来的教育用地(高校、职校等)和培训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场地,优先、适量建设一批学前教育机构。

  陶西平思想解放,开放开明,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引路人。他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在使用“促进”二字、确定合理回报等关键性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陶西平与柳斌等发起成立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担任首任会长,团结、凝聚了民办教育界,也帮助一大批民办教育机构得到了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陶西平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开创者。1998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托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陶西平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该项目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千所中小学开展实验,深度推进素质教育,并促进了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陶西平认为,要了解今天的教育,必须重视新技术的使用。他自己也与时俱进,电脑、手机、网络用得很熟练,节日时会亲手制作动态、精美的电子贺卡,通过微信发送给大家。他报告的PPT全是自己亲手制作,各种技巧都烂熟于胸。他建议,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把重心放在教师上,教师要学会使用技术,也要会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

  江河之大,不避细流。陶西平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建言献策、推动立法和政策制定,还在于为众多学校和区域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他指导北京市西城区时,提出以“校校精彩,人人成功”为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成为西城区教育坚持的核心理念,该区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基础教育整体均衡程度最高的教育优质发展区域之一。

  2007年,陶西平发表《大家不同 大家都好》一文,倡导中小学要办出特色,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北京和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2008年,北京市开始抓学校特色建设;后来,全国开始学习北京的相关经验。陶西平多次提出,基础教育应该坚持创新,一线校长和教师尤其要重视微创新。他总是为校长和教师的创新和进步鼓劲。

  2019年2月,病中的陶西平还发表了《“四声”课堂文化》一文,充分肯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课堂四声”,后又写了《“四声”课堂文化 打造优质品牌学校》一文,再次赞扬鼓励人大附小的教育改革。像人大附小一样,受到他鼓励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

  陶西平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交流的教育外交家。他对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改革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日本、希腊、俄罗斯、北非、越南、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科文组织纷纷发来唁电表示哀悼。

  陶西平对中国民间教科文运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6年,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率先成立,并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联合会,是时,陶西平正担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经过逐步发展,1995年,中国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陶西平任主席。5年后,他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10年后,当选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先后发起、举办和参加了10届东亚地区和平文化节、5届蓬莱和平文化节、中日韩青年文化节,在推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特别是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绿色发展教育以及文化遗产教育,促进国际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可喜的作用。

  陶西平善于团结和利用不同力量和资源推动教育发展。他提出“多一个角度,多一块阵地,多一条渠道,多一份效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组织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了大批国内校长师生“走出去”、国外校长师生“走进来”。陶西平常年活跃在国际教育舞台上,是向国外讲述中国教育故事、介绍中国教育经验的“使者”,也是在国外发现值得借鉴之处并将其介绍到国内的传播者。他总能敏锐捕捉到世界各地最新的教育改革信息,并选取到可用的“他山之石”。

  一次在瑞士考察时,陶西平询问学校信息技术的投入怎么分配,得到的回答是:1/4用于硬件建设,1/4用于软件和资源开发,1/2用于教师培训。“如果不把1/2的钱来培训教师,前面的钱白花”,陶西平认为,这就是对我们的启示。

  陶西平认为,教育家的成长与培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教育现代化不是西化,要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多元智能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OECD的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世界银行的分析,这些原本看起来遥远而深奥的东西,今天已经进入很多中国基层学校,甚至是广大教师的话语体系,这些与陶西平的带动和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介绍分不开。

  永不放弃教育理想的追梦人

  陶西平说:我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顶多算是一名比较认真的教育工作者。

  2016年,陶西平在给北京中关村三小的信中说:我们需要更多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为了圆一个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2019年10月,陶西平带病出席校长座谈会,嘱咐校长和教师“不忘教育发展来时路”。

  陶西平就是一个不忘教育发展来时路、永不放弃教育理想的追梦人。从直接投身教育改革实践,到退居二线后致力推动教育改革实践,陶西平的一生,是心怀教育理想,永不放弃追寻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只要还能走、能写,他都坚持在国内外四处奔忙,写作不辍。

  陶西平的梦想是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是实现教育公平有质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他用一生的理论和实践来推动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创新特色和国际视野,真称得上“世界眼光,博学睿智”。他站得高,看得远,善于从各种教育生活中发现教育现象,并从中概括出教育智慧,思路清晰,分析精准,提出的对策建议既务实可行,又有创新突破。

  陶西平用自己的胸襟胸怀和高超的领导能力推动着理想变成现实。对不同声音,陶西平坚持“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鼓励大家不要陷于争论,要一起谋发展。

  陶西平是教育大家,是温厚长者,也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人。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他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的长者风范所温暖,被他对生活的热爱所影响。他不仅是教育家,还是真正的大才子。他热爱生活,喜欢音乐、艺术、摄影、美食,爱北京的炸酱面,也爱西餐。

  在母校北京四中向学生演讲时,陶西平勉励他们:一个人不一定要跑得最快,但要做跌倒了爬起来最快的人。

  陶西平一生充满了教育情怀,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教育生活之中。他说,只有知晓青少年喜欢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他听孩子们喜欢的歌曲,也会唱很多流行歌曲,还能用俄语、意大利语、英语、日语演唱。在给幼儿园园长作报告时,他会在结束后播放歌曲《最好的未来》,因为他希望中国的学前教育能给孩子们“最好的未来”。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已无法睁开双眼的陶西平躺在病床上,摸索着在白板上给《中小学管理》杂志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教育追求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谢谢大家,我还是那颗心。

  “我还是那颗心”,陶西平那颗怀着教育理想的初心始终没有变,他追求教育理想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缅怀。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刘华蓉,中国教育报刊社编审)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