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陈先达:行走在思想与时代之间

郝立新
2020-06-29 09:24:19  来源:光明日报

  立足学术前沿的哲学探索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先生就开始发表哲学论文。26岁的他以张东荪哲学思想为题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推荐在《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他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3期发表的《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显示了一位青年哲学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这篇论文特别强调了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不同的,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改革开放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春天,也为先生学术思想的迸发和哲学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正如他所说:“从学术上说,我的确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哲学界,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地带。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开放,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国内产生了较大而复杂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哲学学术研究的逐渐“解冻”,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先生是当时我国最早开展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与靳辉明教授合著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国内最早系统而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专著。

  《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史的研究,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真实过程;从逻辑和历史、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和各个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针对学术界提出的一些有影响的观点进行了回应,特别是剖析了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些误读,反驳了用“青年马克思”来否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真理需要碰撞才能闪光。先生主张在学理论争中来阐释学术观点。他的许多原创性观点都有着明确的问题指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也是学术界最为关注和争议较大的一部著作。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表达了对这部手稿深刻的学术见解。《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标志着马克思办《莱茵报》开始的两个转变的基本结束,又是马克思创立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在内的科学体系的开始。

  先生写于1981年年末的《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一文,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深刻阐释。《手稿》自发表以来,围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争论不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不成熟的表现,有的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一以贯之的思想。“异化理论在一些人手中成了一块调色板,各自用以塑造自己的‘马克思’。”先生把异化理论置于历史的辩证的思维中来认识,指出《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对异化问题的完备论述,但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包含矛盾的过程,不能把这一过程简单地塞进“非此即彼”的框子里。由异化到异化劳动,从“针对副本”到“针对原本”,构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第二次重大转折则是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这一个转折比前一个转折更深刻。马克思的异化观的两次转折,经历了从异化的客体到主体,又从主体回到客体——分析经济关系的过程。要防止把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孤立起来加以膨胀、扩大,应力求全面把握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针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些偏颇做法,他主张不要做单纯的“考古学家”,而应做“比较解剖学家”,通过分析、比较,探求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

  先生对《手稿》的主题和主题论证的分析也颇有新意。《手稿》比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异化和人的问题,但手稿的主题不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的抽象思辨,而是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人类解放道路的论述。这使《手稿》具有特色的与其说是主题,不如说是对主题的论证。《手稿》对上述主题的论证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以私有制为基础,从经济事实出发;另一方面又求助于人的本质,把历史的发展纳入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辨图式中,因此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人类解放的论证带有人本主义烙印,这个哲学论证是不完善的。《手稿》存在两种立足点(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和以“人的本质”为依据)、两种思维方法(经验的、实证的和抽象的、思辨的)的矛盾,其具体表现就是科学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手稿》既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的一部闪耀光辉思想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探索性的、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是在克服矛盾中前进的。

  除了对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研究外,先生对各个时期的哲学前沿问题也高度关注并进行研究。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先生领衔,我们几位学生参与撰写了《被肢解的马克思》,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流变,回应了对马克思的曲解。

  进入21世纪后,先生针对哲学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哲学发展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发表了其力作《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强调哲学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中的问题或问题中的哲学,见解新颖独到,分析鞭辟入里,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最佳论文。

  走向历史深处的哲学洞见

  先生在哲学研究上的学术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沿着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轨迹,达到对马克思历史观内在逻辑的深度把握,以及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

  《走向历史的深处》展示了先生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克服了普遍存在的在方法论上史论分离即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相脱节的缺点。不少思想史著作类似马克思著作的串讲,而缺乏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结构的深入分析,使历史变成了死的东西;而一些研究原理的书又往往局限于马克思著作中的经典表述,热衷于概念演绎而缺乏对马克思思维逻辑的动态分析,使理论流于空洞,其结果都是难以从总体上科学地说明马克思的历史观。

  《走向历史的深处》则注重以论带史,史论结合,既着力从凝结的形态上去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结构,又尽力从流动的形态上去探究马克思历史观演进的逻辑理路,并把思想史研究与理论专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一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立体图景。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人道主义历史观的逻辑进程,但他绝没有简单地重复这一过程,经济学的研究对马克思的思想飞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找到了劳动、实践的环节,得以从自我意识、理性出发转向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研究现实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从中揭示出客观的历史规律,从而走向了历史的深处。

  先生不囿于旧说,提出了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

  一是关于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唯物史观是哲学,但它的来源却不限于哲学,正如亲缘繁殖不利于物种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理论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

  二是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进程。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研究,从形式上看已由德国古典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改造所完成,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还必须突破囿于主体自身的研究,当然绝不是排除对主体的研究。仅仅从人的内在需要中分析劳动,就不能摆脱以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来描绘历史的思辨传统,当马克思把劳动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深入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去分析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客观关系),就会通向历史唯物主义。

  三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从个体中寻求人的共同本性问题。在唯物史观看来,探求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或人的社会结构问题。

  四是关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要解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问题,必须首先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弄清出发点的含义。就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来说,它理所当然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但目的本身不是科学理论的根据。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就事实判断来说的,即如何认识历史,如何达到对历史自身规律的科学认识。就此而论,唯物史观正是由于确立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一出发点,而不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才使对人及其历史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科学高度。

  《走向历史的深处》出版30多年来,多次加印和再版,成为国内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指定必读学术经典文献。

  在马克思历史观研究方面,先生在后来的哲学论著中,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和热点问题,阐释了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和目的性,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历史的价值评价和道德评价等问题。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1 2 3 共3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