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之中的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大变局之中的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

张树军
2020-07-23 10:19:0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特邀嘉宾

  陈 晋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谢茂松 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

  邓小南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原参事

  记者:中国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行动中,引起了世人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文明的关注,您如何理解?

  陈晋:这次抗疫充分彰显了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中国的发展使自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的开放与全球治理的关联性前所未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格局中,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离不开文化竞争,国家影响力的大小,除了取决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强弱外,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能否跨越精神上的各种挑战,也取决于有没有牢固的精神主心骨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记者:与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世界的疫情形势却不容乐观,您如何理解?

  邓小南:从国际范围来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恰恰发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发生在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势下。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变局,也是美国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变局。疫情的冲击效应,它被粘贴、被赋予的政治意义因此而变得突出。这是重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事件,病毒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染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世界范围内一种“失序”状态的感染和传播。有应变过程中暂时性的“失序”,有日常淤积的矛盾迅速爆发导致的“失序”,也有人为制造事端引发的“失序”。失序是一种结构性现象,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集中大量地显现出来。这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失序、社会组织运作方式的失序,以及不同人群心绪的紊乱失序,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新的焦虑,最终结果也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者: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严重考验一个国家、一种文明。您如何理解?

  谢茂松:纵观世界文明史,疫情尤其是大疫,往往成为大国兴衰、文明兴衰的加速器,兴者愈兴,衰者愈衰。当一个大国、文明自身处于持续衰落趋势下,若猝然遇到来自外部自然界大疫的打击,完全超出其应对能力,疫情下政府、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就可能完全失能,这又刺激了内部早就存在的各种问题极端爆发,内外交困,从而加速了衰落之势。反之,当一个大国处于上升趋势时,疫情则成为大国上升的试金石,疫情激发了大国领导人、政府对于社会强有力的组织动员力,种种问题在暴露中得到加速克服,国家整体上变得强而有力,内部也更有凝聚力。

  记者:现在我们经常讲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那么道路和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陈晋: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今天,是我们自信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道路是一个大概念,全方位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领域,更多的属于精神层面。因此,讲道路不能不讲文化,讲文化则不能不指向道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第二,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第三,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

  记者:您认为怎么才能把中国道路和中国文明的研究推向深入?

  谢茂松:一要有一个文明通识,深刻把握大国文明兴衰的理势合一。这个通识是通贯古今上下之识,今天不止要贯通古今,还要贯通中西。文明的通识意味着面向未来的新文明的想象力。二要有文明史的视野,因为文明史是整体性的,统合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所以在文明史的整体性、在中国历史文明纵深中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诠释中国道路。三要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明和中国道路是完全贯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学理上阐释中国道路从历史中来,中国道路本身将成为未来中国新文明,所以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是二合一、或者说合二为一的问题。基于此,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在学理上全面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与战略问题,这是文明史意义上的整体性研究,是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看作是一种熔铸古今中西的新制度文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文化价值与制度安排;对中西文明的文化价值与制度安排做整体性的比较;系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文明在价值与制度上的继承与现代转化和创新。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阐释中国文明,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邓小南:我们需要清醒的思考维度,需要中华文明的滋润效应与多文明的交流互鉴。疫情时期,无论病毒感染、疫苗研发,或是经济生活——产业链,人类命运无法分隔彼此,都能够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意涵。如果走向两极或是分裂的,危机中蕴含的契机可能被遮掩阻塞。这提醒我们不仅关注眼前的焦点热点问题,还要研究根本性的深层问题。这就引出一个关键词——中国文明。阐释中国文明应从更宽阔的视域着眼,“文明如水”,也就是说,文明是流动性、渗透性的,其延伸影响的范围并非国界可以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中华文明可能更为恰当。中华文明内部多元一体,包容着不同的文明成分,同时又是在世界多文明互动融通的背景下养育生成;没有对多文明的理解,就看不清中华文明特有的内涵。换句话说,只有“各美其美”,才能“美美与共”。

  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研究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是中国的需要、世界的需要、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跨学科的视野系统探讨这一话题,意义尤为重要。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协同和韧性应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事实上,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不确定性所作的反应。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