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专家学者

  • 吴为山:丹心铸魂 写意人生

    从孔子、老子到杜甫、李白,从齐白石、黄宾虹到冯友兰、匡亚明……“每一个文化巨人都是一部历史,他们的塑像所传递出的精神感动了国人,也在对外交流中把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传播给了世界。”
    2019-07-24 08:11:16

  • 编剧苏叔阳:“我愿意驾一叶扁舟”

    他是持续并跨界的写作者,他是严肃且深邃的思考者,他是低调而谦逊的讲述者。他的著述不算高产却获奖无数,他的剧作公演时一度万人空巷,他的散文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解说词出自他手,他创下发行1200多万册的成绩并有15种文字译本,我们甚至会在徐克导演的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的编剧中,看到他的名字。但是,很多人仍然有些不熟悉他——苏叔阳。
    2019-07-22 10:08:36

  • 余敦康先生的学术贡献

    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将中国哲学家称为“论道者”,以表明他们与西方哲学家的独特性。余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论道者”,他的哲学思想是将自己独特生命体验投入经典诠释之中,将个体精神与民族生命整合融通的产物,目的在于为民族文化生命与个体生命的安顿寻找新出路。
    2019-07-22 10:06:30

  • 马识途:人生百年 初心未改

    105岁的他,一生为革命工作,无论何时都完全听从党的指挥,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哪怕牺牲生命,也毫不犹豫。回过头来看,他觉得自己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019-07-17 07:42:41

  • 陈来:孔子思想与礼义之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是礼义之邦,“礼义”二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07-15 10:23:03

  • 接力精神火炬 奋进新的长征

    周光召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的杰出领导,为推动国家科技管理倾注心血和智慧,推动科技界形成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良好氛围。
    2019-07-11 08:45:48

  • 郑重的“专业”

    郑重和青年记者交流时说过:“当记者,就要有点冲劲,眼界要高一点,交一些高层次的朋友。要能走进这些人的家里,像朋友一样聊天。谈谈话,聊聊天,就是收获。新闻题材不能急,积累多了,积淀深了,能写的东西多得很。”他当记者,不是居高临下以“无冕之王”自居,也不是蜻蜓点水、走马看花地敷衍了事,他深入采访,重视积累,成就很多名篇华章。
    2019-07-11 08:43:16

  • 罗锦鳞:东西方戏剧互鉴的探路先锋

    “东与西,虽说是两个方向,我的想象,在相接的中央。”这是罗念生早年的诗,也是罗锦鳞一生的信条。东方与西方,传统与革新,已过耄耋之年的罗锦鳞仍在摸索,寸刻未停。
    2019-07-10 09:20:03

  • 林文庆:创校与寻根

    林文庆临终时曾说:“我这辈子只上过一个大学、一个专业,就是宽容。”正是宽容,形成了他的个人底色,这种崇高的境界、宽阔的胸怀,是一位大学校长应该具备的,也是每一位厦大人应该具备的。林文庆,不愧为厦大的“创校校长”。
    2019-07-08 08:48:50

  • 黄传会:心中有一片海

    行走着,书写着,黄传会是幸福的。“因为报告文学,我抵达了自己的人生原本抵达不到的万里海疆、万水千山;因为报告文学,我阅尽了原本无缘得见的人间百态;因为报告文学,我痛并快乐着。”也因为报告文学,他的心中有了一片湛蓝的海。
    2019-07-03 08:36:43

  • 丰子恺在日本

    1921年,丰子恺到日本游学十个月的人生经历,对他以后的艺术人生有着深刻影响。在日本,丰子恺为了学好外语,别出心裁多方探索,竟获成功;在学习拉小提琴的过程中,他屡受感动并结交了友人;更重要的是,丰子恺在日本“邂逅”竹久梦二的绘画,由喜爱而“浸润”其中,对其日后漫画创作起到了“豁然开朗”的作用。
    2019-07-01 09:58:11

  • 贝聿铭:现代美的不倦开掘者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最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说出这句名言的贝聿铭不仅是一位天才建筑师,而且是一位具有“坚韧的战斗精神”的优雅绅士。
    2019-06-28 07:14:54

  • 袁宝华:“我们爱戴的老校长”

    袁宝华老校长信仰坚定、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老干部、老党员的杰出典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潜心育人、堪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把握大势、锐意改革,勇于开拓、实事求是,更是一名率先垂范、光照后世的人大人。如今,“我们爱戴的老校长”虽已离开,但我们心中的老校长和老校长心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早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汇聚成我们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指引、坚定信心和强大力量。
    2019-06-24 09:10:45

  • 林克欢:为戏剧新范式辩护

    自上世纪80年代持续到本世纪的当下,林克欢一直活跃在中国戏剧演出和评论的现场,从一个为新时期戏剧冲锋陷阵的中青年才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文学部主任,到承担院长和艺术总监的重任,再到奔走于华语戏剧两岸三地,成为不断更新戏剧观念、端正剧场理念的评论大家和戏剧文学顾问。
    2019-06-14 09:51:53

  • 屠呦呦:一生与青蒿结下不解之缘

    自1977年青蒿素作为化学物质首次公开发表于《科学通报》已过去40余年,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依然牵挂着她的研究事业。她谦逊地说:“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当年,荣誉属于全国‘523’工作者,我只是其中的一名成员。放眼世界,国际上的大团队协作应是‘全球统筹’,希望WHO消除疟疾规划的主要目标在2030年能得以实现。”
    2019-06-12 11:28:18

  • 时白林:不喜欢被称作“泰斗”的艺术家

    “没有创新的人,不会有出息。”时白林回忆说:“当初,我们把《天仙配》搬上银幕时,采用了当时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歌舞故事片形式,而非传统的舞台戏曲模式。不仅安徽人爱看,全国的观众乃至一些国际友人也都爱看。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成功。”
    2019-06-12 08:25:47

  • 文传源:劲搏凌霄 遍栽桃李

    文传源目睹过国家的屈辱和伤痛,他希望,中华民族能在学术上持续向前奔跑。“天体宇宙中还有很多问题你们青年一代可以做。因为你们比我年龄小很多,这些问题可以多想一点,弥补我们年龄上的不足。”
    2019-06-11 08:50:26

  • 吕叔湘:语言研究中的破与立

    吕叔湘,著名语言学家,1904年12月生于江苏丹阳,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进修。1938年回国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
    2019-06-10 08:03:22

  • 韩志君:尘土中开出金蔷薇

    “写作者不应成为人物的纤夫,而应遵循合理的性格逻辑,跟着剧中人走。”韩志君说,枣花如一条蚯蚓,向往风雨和阳光,却只能在泥土中艰难地移动;她渴望拥抱崭新的生活,又难以潇洒地和过去告别。这样的人物性格决定了她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悲剧:从与铜锁之间“无爱的痛苦”,到小庚对她“爱的折磨”,再到自我的精神束缚。“农村三部曲”不仅写出了枣花心中的网,也写出了中国农村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农民精神世界里掀起的波澜。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跨越了时间,至今仍引人深思,这也是《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2019-06-05 08:21:15

  • 王立平:与“腐蚀”较劲的材料学家

    “向深海进军是一个趋势。深海装备的耐腐蚀、可靠性问题,国内做的人还不多,很多东西都在摸索,材料体系也还不清楚,我们要在这个领域提前布局,加大研发力度,尽早拿出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来。”
    2019-06-04 13:48:39

  • 于殿利:文化当家

    单看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名号,很容易将于殿利认定为出版商人。坐下来、阅读他的文字,窥探他的思想,会产生“这是学者”的判断。在看过他惯于引文注释的行文后,又会不断加深“他是历史学者”的印象。出版人、学者这些不同的角色原本通往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于殿利为这些不同找到一个文化的交汇点———“历史和哲学社会科学最终指向人与文化,出版的直接指向就是人与文化”。
    2019-06-04 13:17:40

  • 刘先觉:同事眼中的“砂锅”

    5月16日,88岁的著名学者和建筑教育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先觉教授于南京逝世。刘先觉教授有着传奇的学术人生。他先后受教于中国“建筑四杰”杨廷宝、梁思成、刘敦桢、童寯,他是我国建筑学科第一部研究生样板教材《现代建筑理论》的主编,他专注学术60多年,一生出版著作、译著30部。他一直耕耘不辍。
    2019-05-29 09:41:01

  • 金冲及:镌刻历史 融入时代

    对于史学研究,金冲及告诫年轻人:“知识面要宽,但随着年岁增长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多,研究工作应该考虑确定一个重点方向。这样,精力才能集中,研究才能做得更深透。不能老是东一枪西一枪,什么都弄一下,结果什么都只能如蜻蜓点水。”
    2019-05-20 08:35:54

  • 李长声:且译且书搭建知日之桥

    鲁迅所谓“两间余一卒”,或正是他的写照。他总是行走于两端之间,这两端既是文化层面的中国与日本,也是语言层面的原作与译作。但他逍遥于两间之中的罅隙,并不感到逼仄或彷徨。不彷徨是因为不大寻求归属感,反而享受旁观者的立场与乐趣,于是生出一种往复观照不折不从的逍遥。
    2019-05-14 09:48:15

第1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共20页 至第 确定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