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清官情结新标本
王乾荣
//www.workercn.cn2015-08-05来源: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万里同志遗体告别仪式7月22日在八宝山举行,首都数千人前往送别。从朋友微信圈获知,几位老朋友自发去了,据他们说,很多市民都是自愿去的。当日国家领导人云集,一般老百姓进不了告别大厅,就在外面“心送”。有人举着牌子,上书“要吃米,找万里”,令人回味曾经的难忘岁月。

  此前,14日,江西赣州市委书记离任,也是千人送别。看了这个报道,十分纳闷儿——你在世呢,是升官离任,怎么闹成“千人送别”了呢?

  媒体说,因这书记如何如何好,百姓不舍,所以“自发”送别。这也不通呀。书记好,无非领导有方,心系民瘼——但这是职责所在嘛。他又不像“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王瑛那样,累死在任上,怎至于“千人送别”呢?也许他的好处老百姓感受过,但是一个市级干部调任,又没有发广告,大众是如何得悉的?他也不是老区红军长征,老表们赶来惜别,有老太甚至提着鸡蛋,可笑不可笑呀?当然,可笑,也不可笑。

  可笑,不说了。说不可笑,是不管送别的人被暗中通知,还是从什么渠道得知消息,如果书记真的好,他们念书记的好,还是想送他一程,以表心意——这或许是真情流露,但也恰恰佐证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清官情结”。清官情结是一种悲情,所以不可笑,只令人痛心。

  清官情结,是如何“结”成的?最早没有赃官的时候,也没有“清官”一说。但在中国历史上,光上了史书的著名大赃官,可列一长串名单;清官呢,什么比干、伊尹、包拯、海瑞、于成龙……屈指可数吧。赃官丛生,清官成为稀有物。赃官欺侮、压榨、盘剥黎民,令他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徒唤奈何。清官是为老百姓的,却少之又少,悲催的百姓,在绝望中,只能祈盼多一些清官,以拯己于危难。这就是所谓“清官情结”。

  但很多时候,清官真实心理,也并非全为平民百姓。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做事原则,乃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即抬头看,觉得对“天”无愧,低头想,觉得不愧于别人。他们要做模范官儿,所谓“爱”民,是把民当“儿子”看待,施“惠”于民,收获“别人”对自己的敬畏,叫自己青史留名,如此而已。而最高统治者即皇帝老儿,一般多昏聩,这样的清官,又处于赃官包围之中,根本无以立身,连自己都救不了,何谈为民?

  老百姓之所以觉得清官好,是因为他们不能当家做主,须清官施恩“做主”。但清官是偶然的产物,靠他们保民,没戏。清官必灭于先进制度。

  今天称职领导,不能叫他“清官”,他只是一个合格“人民公仆”。公仆离任,假如真发生自愿“千人送别”事件,对懵懂百姓来说,虽不着调,但在贪官层出不穷的现阶段,在中国特殊语境下,或可以理解。而领导所做一切“好事”,都不应叫公民感恩戴德。任何此类场面,领导有责任敬谢不敏,退避三舍,严厉禁止。放任于和得意于“千人送别”场面,笑容可掬,温雅如仪,仿佛自己这“父母官”,真成了“子民”救世主,豪爽地大喝老百姓送来的送别酒,这不是玩笑吗?新时期共产党人,怎会有如此怪异做法和想法呢?

  此类事件,很多时候成为讽刺。薄熙来、仇和等贪官,在地方官位离任时,都有所谓“送别”场面,是不是“千人”“自发”,存疑,总之颇为壮观。今天,他们却被“千夫所指”。我不是说赣州市委书记也会这样,但是现在,他至少成为“万人所议”之人了。如果他是个称职领导,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则是不明智的,缺乏公仆意识的,释放的信息,也挺负面。(作者系杂文名家、高级记者)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