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激发全面小康的“群众力量”
艾梧
//www.workercn.cn2016-01-1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切,能否“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弦”,是衡量理论是否贴合时代、深得人心的关键。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通俗理论读物《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就在于它击中了时代之弦、回应了群众心声。

  古人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在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五年里,关系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无疑是干部群众的一大核心关切。如何理解全面小康新的目标要求?如何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人民群众需要理论对接发展的实际,更需要理论对实践作出通俗性阐释。《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回应关切,研机析理,进行了有力的解疑释惑。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一些贫困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穷得只剩下好生态”,正是靠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转变思路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旦人民群众掌握了正确的理论,一旦理论成为实践的眼睛,人民群众就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把理论的指引转化为创造性实践。全面小康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更多对全面小康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释惑解疑,更多把发展的实践及时升华为理论的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力量”才会更充分地激发出来。

  不能不看到,有的大众理论书籍文章故作高深、拒人千里,有的书斋味、书生气十足。对此,群众只会敬而远之。老百姓俗话讲,“绣花要得手绵巧”,理论要进入群众心里,必须有这一番“绵巧”的功夫。正所谓“真佛只说家常话”,真正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往往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艰深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在这个意义上讲,通俗化、大众化、清新化是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必由之路。“大众明白才是真”,无疑是我们做好理论宣传的基本准则。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所以受到群众关注,就在于在贴近读者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不仅在观点的深入浅出、语言的清新浅近上有不少创见,更在理性分析之外注入了更多“感性说服力”和“内容可读性”,同时还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诸多传播形式。从“协调是发展的节律”“区域协调大合唱”“城市农村比翼飞”之类的贴切概括,到收录“说走就走的旅行”“创客风潮”等大量社会流行语汇,再到“图说”“微评”“问与答”等形式新颖、短小精悍的小板块等,让人喜读爱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全面小康的壮美蓝图,呼唤着我们激发同心同德的信心和力量。让理论沾上露珠,让政策带上温情,在大众化中化大众,在时代感中感时代,我们就一定可以引起最大共鸣、凝聚最大共识、汇集磅礴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过去和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