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国际上的面子国内找
胡立彪
//www.workercn.cn2016-07-07来源:中国质量报
分享到:更多

  

  2016年法国欧洲杯踢得正热闹。虽然球场内外很少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但欧洲杯的“热闹”里却有中国人的贡献。在激烈的赛场看台,球迷们使用代表自己国家特色的旗帜、帽子、假发、花环等,多由中国企业生产。据悉,浙江义乌一家外贸公司仅承接德国球迷用品订单总价就达400多万元人民币。

  欧洲杯之外,近几年,中国制造产品也为世界杯、奥运会、田径世锦赛等国际体育赛事贡献精彩,并成为这些重要赛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而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更大范围地接受中国制造产品,也表明“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形象都有了很大提升。

  当然,“中国制造”获得今天的成绩相当不易,而“走出去”的每一步也都十分艰难。当被媒体问及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双双低迷的状况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一家国内企业老总这样回答:“走出去都是有风险的,我们一定要慎重。首先要搞清楚企业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的办法。但拿出去的产品一定要是好产品,它不能有损中国制造的形象。”

  如果说以前我国许多外向型企业大都是以低价拼打,把有钱赚当作唯一目的,是邋遢的外出“打工仔”,那么经过多年海外市场历练之后,如今他们开始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并划出一条“不损中国制造形象”的底线,这种内外兼修的表现也使其自身形象具有了出国深造的“留学生”意味了。上述企业老总的话,说出了当下我国大多数向国际市场迈进的企业的心声,而“只有好产品,才有好形象”的寄语,也成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期待。

  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下全球经济形势仍不明朗,“中国制造”的整体外部环境并不乐观。由于种种原因,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尚无法达成理性而统一的认知。过去曾经发生在宠物饲料、牙膏、玩具等个别产品领域、个别企业身上的个案质量事件,其负面评价被放大往往会一并加到“中国制造”这个与国家形象相关的泛指词语上,使海外消费者对整个中国产品产生信任危机,“中国制造”的国际处境因此陷于被动。

  我们必须承认,剔除那些涉及政治、贸易、外交、文化等诸多参与进来的复杂因素,“中国制造”的不利遭际,也有质量问题的羁绊。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使得国内民众开始深刻检讨这种中国产品的现实处境。也就是说,“中国制造”面临的质量追问,是来自国内和国外两个方向的,而“好产品”与“好形象”的逻辑对应,也应该是内外普适的。

  坊间曾有这样的说法:日本企业“把最好产品留给国内,次好产品卖给美国,三流产品推向中国”。与日本企业这种广受诟病的做法不同,我国一些企业反其道而行之,习惯“产品外销遵循竞优策略,内销遵循竞次策略”,这种内外有别的思路也特不招人待见。其不良后果之一,便是对“中国制造”抹黑。要知道,国内外两个市场向来是互通的、一体的,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内销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在外销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历数近些年出现的涉及质量安全的事件,几乎都是先在国内市场引爆,然后涉及港澳进而在国际市场上产生恶劣影响,最终损害“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

  基于此,舍得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增强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为“中国制造”添彩,这是我们要下功夫的一个方面;而加强国内市场的质量监管,不让假冒伪劣产品及恶性质量事件出现,以免给“中国制造”添堵,这是更需要下功夫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国际上的面子需要在国内找。而维系“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声誉,必须把目光收回来,盯住国内市场。这不是花钱投放一两个广告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集中力量塑造少数几个企业品牌能够扭转的,它需要企业和政府从基础的工作抓起,从夯实“中国制造”的产业根基做起。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