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思想者-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在“以人民为中心”
童贤东
//www.workercn.cn2018-01-18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更多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人心。在社会意识形态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作用和功能,在与人民日常生活实践的对接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其主要原理和根本观点通俗化、生活化、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民众所熟知的生活语言和承载形式,从而被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人民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导致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易遭受冲击。由此,在新时代,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对理论的认同,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人民主体性立场,不断满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对主体性价值的追求。在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人民主体性与社会发展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价值是人民主体性,人民群众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如:吃、穿、住、行等,只有拥有了这些,才能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掌握和运用这种规律,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思想指导。在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并进行了再创造性地运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坚持走群众路线。当代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实践,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新时代人民的主体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实现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改变自身生活的思想武器。并且在社会发展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实现了理论的再实践、再发展。因此,在社会实践中,为了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要坚持人民主体性立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使群众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和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从本质上来说,作为一种源于欧洲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大众化与“化大众”的逻辑统一,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两个方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相辅相成的。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一支工农武装队伍发展成为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通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使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革命,从而使得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大众化与“化大众”是理论创造与理论运用的统一,都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因此,新时代中,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认可,就必须要处理好如何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大众化、“化大众”的过程,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通过宣传普及才能被人民群众接受,并且只有被运用实践的理论才真正体现理论的大众化。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年代,为了使广大受压迫群众认识到其阶级利益所在,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使被压迫的人民站起来,最终使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有机结合,并转化为实践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的需要。因此,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在和平与发展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背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有机统一,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

在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的再升华

  实践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的有机统一,使人民群众不断创新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传统社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的生活实践,而当今的开放社会生活则不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斗争和矛盾,这凸显了科学理论指导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因此,现代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必须要有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作为实践的抽象化,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生活实践,必须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要反哺生活实践。而这种由抽象化理论向大众化理论转化的过程,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是再次向实践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升华,民众掌握了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加快了中国人民创新的步伐,从而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关怀,也关系着党的宗旨的坚持和党的地位的巩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并且在不断的获得感中,使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价值,回应人民的期盼,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获得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真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有了新的平台,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了新的载体,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场域。在网络生态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受网络文化的冲击,逐渐被虚拟化、生活化和娱乐化所弱化。为了使理论在大众化的平台上发挥“化大众”功能,就要借助网络平台,增强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并自觉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化、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于无声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使马克思主义融入网络空间,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大众化。

  (作者为中共通辽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杨荣、丁玉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2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