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必须真诚,文学必须认真-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访谈

写作必须真诚,文学必须认真

顾学文
2019-10-18 10:06:57  来源:解放日报

  本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举行,41岁的青年作家徐则臣以小说《北上》荣获这一殊荣。

  面对荣誉,徐则臣选择与热闹保持审慎的距离。于他,写作依靠的不是一个又一个奖,而是一部又一部作品。

  获奖

  没有鲜花和掌声,这活儿也得继续干

  解放周末:近些年来,你一直是茅盾文学奖的有力角逐者,今年终于获奖,是否好好地庆祝了一番?

  徐则臣:茅盾文学奖揭晓那天,我正在上海书展现场做活动,聊我新出的散文集《从一个蛋开始》,台下很多读者朋友看到消息,都拥上台向我祝贺。当时的确挺高兴的。

  当然,这种高兴肯定不是那种一惊一乍的高兴。一是我已经知道入围了前十,有了点缓冲。但主要还是因为写了20多年,既适应了得奖,也适应了不得奖。

  之后我就按照原计划去甘南和天水采风了,没有什么庆祝仪式,也婉拒了大部分的采访。

  作品是公共的,生活是我自己的,接下来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我不认为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这跟足球运动员踢球一样,球进了,开心一下,还得继续踢、继续跑,这才是一个专业球员该做的。

  一个作家所依靠的,不是一个个奖,而是一部部作品。都是“老运动员”了,都知道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有鲜花和掌声固然很好,没有,这活儿也得继续干。

  解放周末:有没有觉得大家的欢呼声中还有这样一种感慨:“70后”作家中终于有人得茅盾文学奖了?

  徐则臣:很多人表达了这层意思,我想大概是因为茅盾文学奖在大家心目中分量很重,一定要得这个奖,才能证明一个代际的作家群体成长了。

  解放周末:这是否正说明了长久以来大家对“70后”作家并不十分看好?

  徐则臣:可能是因为“70后”作家总体上有一个特点:长篇写得少,进入长篇小说的创作相对比较晚,优秀的长篇作品相对比较少。

  其实,“70后”作家的中短篇小说都非常好,我们是伴随着文学期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期刊对我们的培养和训练大部分是在中短篇小说上。但现在判断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写作成就,习惯拿长篇小说做标准。我相信,再等5年、10年,“70后”作家群体会产出一批优秀长篇作品的。

  解放周末:有些人很反感这种代际归类,也就是给作家贴标签。你呢?

  徐则臣:同一代的作家肯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代际归类、贴标签,是为了叙述、评价和界定的方便。代际的研究并不是完全不科学,有时候,共性的考察、用微观文学史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研究文学也是有其必要性的,所以,我对此没有任何不适。

  解放周末:在你看来,时代对作家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徐则臣: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作家能够逃脱时代,拿起放大镜和显微镜一端详,代际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都是一清二楚的。

  比如我们现在看李白和杜甫的写作,往往大而化之地认为他们代表了唐诗的巅峰,而忘了他们的年龄差。但具体分析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安史之乱对杜甫的影响非常大,却对李白影响不大,这导致了他们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巨大不同。

  解放周末:总有人哀叹当代缺乏经典之作。

  徐则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一个作家能扎根自己的时代,敏锐捕捉到时代的变化并艺术地呈现出来,我认为就是好的文学。

  写作

  如果没有问题,我不会去写东西

  解放周末:你的获奖作品《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的百年“秘史”,力图书写出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为什么会挑战一个这么宏阔的题材?

  徐则臣:首先当然是因为我和水的情感联结。

  小时候,我家屋后就是一条河,现在没了;往北走大概50到100米,又有一条河;再往北走一两百米,还是一条河。河流对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园:夏天捞鱼摸虾挖藕,冬天滑冰。

  初中的学校门口也有一条河,是运河,但不是京杭大运河。冬天,学校里的自来水管一冻住,我们住校生就端着脸盆和牙缸去运河边,蹲成一排,刷牙洗脸;夏天,我们不睡午觉,跑去游泳,在水里打架。

  后来我在淮安读书和工作,离工作地不远就是正儿八经的京杭大运河了。所以,河流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参与了我的成长。

  当然,很多人在河边生活,但未必会关注它,我为什么会关注运河?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只能靠想象去触摸外面的世界,而想象世界需要一个载体,于我而言,那就是河流。河流上溅起一朵水花、打一个水漂,或者漂过一根草,我会想下一秒它流到哪儿了,一小时后、一天后、一年后又流到哪儿了。我的想象力跟着这根草、这朵浪花一直往前走、往前走。这条河从淮安流到徐州,然后流到临清、德州、天津,最后流到北京,我就沿着这一个个节点往前想象着世界。

  当我开始写小说时,自然而然地把运河作为我的小说的背景、故事的发生地。一点点地写下去,运河在我的笔下就越来越长了,直到某一天它长到了1797公里,那是京杭大运河的总长度。

  吊诡的是,你对一件东西越熟悉,你对它的困惑就越大,你会有从整体上探究它的冲动,不仅关注它的现在,还会对它的过去和将来有兴趣。当我想写整条运河的时候,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条河?它仅仅是一条河吗?在过去、今天和未来,它曾起过、正在起着、还将起哪些作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态度有过哪些变化?

  这条河既是流淌在大地上的,也是流淌在纸上、书中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我想从文化的意义上重新打量这条河。

  解放周末:如你所说的那样,你是一个“问题青年”——永远带着问题意识去写作。《北上》如是,之前的《耶路撒冷》等其他作品也是。

  徐则臣:问题意识确实是我个人写作的初衷,如果没有问题,我不会去写东西,不管最后能否解决某个问题,它的确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我不会因为一个故事很好就去讲它,只有当它包含了我的某种困惑,或者可能提供解决困惑的某种路径,我才有兴趣去写它。

  解放周末:在你对运河产生困惑之前,你的困惑似乎一直是围绕着城市的,以至于人们把你归入描写“北漂”的作家群体中。

  徐则臣:我18岁离开老家出来读书,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生活。当然也可以写乡村,18年的记忆和多年写作训练出来的想象力应该不至于掉链子。但我总觉得最困扰我的,无论是现实问题还是精神困惑,都来自城市生活。

  写城市还是写乡村,有没有触及热点问题,题材是不是足够重大,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决定我写不写、写什么的标准,一切取决于我是否有话要说——弄明白了有话要说,弄不明白也有话要说。最困难的情况是,我知道我有话要说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它铺展在我们脚下,有时候它卷起来,把我们紧紧地幽闭其中。宽阔和复杂对我来说是认识和表达世界的重要标准。我的写作,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有一条是不会变的:写每部小说都是要解决我的一个问题。

  历史

  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解放周末:《北上》的核心故事发生在过去,也就是历史。从现实转向历史,你创作中的“问题意识”会不会因此而弱化?

  徐则臣: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一个作家写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历史,因为历史能够给作家提供一个宏观地、系统地把握世界和时间的机会,这几乎是一个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好的历史小说应该是一部“创世记”。

  我在《北上》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我的小说一直坚持在自己的时代里琢磨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解放周末:如何在历史叙事中获得恰如其分、有价值的“时代感”?

  徐则臣:在当代写历史,在故事、细节和情景的意义上还原历史现场也许并不难,笨功夫做足了就能八九不离十。难的是如何将这个时代的“时代感”注入作品中那个时代的“历史感”中去,也就是如何在当代叙述历史。

  人们常常把作家理解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以为只要有生活,只要会编故事,就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我觉得这个观点在今天已经不适宜了。过去,信息不那么发达,作家可能有机会占有相对稀缺的故事资源,用讲述别人不太了解的生活或故事,去征服读者、征服世界。但在媒体极其发达的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下一秒就可能全球都知道了,写作资源已经从个人的独特资源转变成了公共资源,这时你还想靠故事来吸引人是不太可能的。这种情况下作家的价值是什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尝试表达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问题意识。

  要在历史叙事中保持时代感,需要一个作家有非常好的思辨能力,有足够开阔的眼界,足够与时俱进的意识,足够完整和完善的思维训练。这些能力可以从学院的学术训练中获得,更可能是从学院外的生活中获得的。很多优秀的作家,学历并不高,但他们的阅读、他们的阅历、他们的思考,都使得他们具备了这种能力。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