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第三期全军高级干部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发言摘登
//www.workercn.cn2014-04-18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四是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变革的关系,正确把握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改革的主攻方向放在解决军事斗争准备的重难点问题、战斗力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上,在着力推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统筹抓好政策制度调整,在优先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的同时下决心淘汰老旧装备,在优化军队规模结构的同时探索适应不同方向作战任务需要的力量编成。

  五是处理好积极进取与稳妥审慎的关系,坚持走渐进式改革路子。科学制定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项改革。意见一致、时机成熟的抓紧展开,涉及全局、一时拿不准的通过先行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已经明确部署、正在展开的坚决抓好落实。

  六是处理好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的关系,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军队改革要与国家改革进程相一致,与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相协调,与国家政策制度调整完善相衔接;要充分依托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有利于促进国家改革,在改革中保持部队高度稳定,为国家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深入推进强军目标贯彻落实

  ■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陆福恩

  习主席关于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大国军队、强国军队、一流军队描绘了总蓝图、指明了大方向。第二炮兵必须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重托,牢牢把握强军目标的核心要求,不断把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强化政治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强军目标的自觉性。第二炮兵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部队,贯彻落实强军目标必须意识更强、标准更高、行动更自觉。要作为统揽战略全局、引领建设发展的政治任务来落实,坚持把强军目标作为科学指南,真正成为建设强大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的根本指向;要作为坚决听党指挥、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要求来遵循,以对党忠诚的鲜明态度,完全地、彻底地、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来不得半点迟疑;要作为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使命的政治责任来推进,自觉以强军目标为统领,把全部心思精力向打赢聚焦用劲,进一步提高打仗能力和准备打仗的质量水平。

  强化问题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强军目标的针对性。把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增强抓工作搞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扭住重点难点不放松,根本的是着力提高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能力,核心的是建设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的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持续纠“四风”正作风;强化能力支撑不懈怠,抓住根本学、突出重点学、联系实际学,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思维观察分析问题、带兵打仗指挥打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能力。

  强化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强军目标的实效性。在认清形势任务中抢抓机遇,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推动各项建设和工作往前赶、往实里抓、往深处走;在领会核心要求中抢抓机遇,深刻理解习主席关于战略导弹部队建设发展重要论述,全面提高战略威慑和实战能力;在把握特点规律中抢抓机遇,加强科学统筹,优化发展路径,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建设创新发展;在强化担当中抢抓机遇,以真抓实干践行责任担当,以科学思维践行责任担当,以严实作风践行责任担当,以自身好形象带动部队形成敢担当、敢作为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要强化“三负责”精神

  ■空军副司令员 张建平

  深刻学习领悟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受到刻骨铭心的理论滋养和精神洗礼,学出了信赖拥戴的真挚感情、观念一新的思路方法、强军兴军的厚重责任。联系实际进入思想、进入工作,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一心一意担使命、想打仗、谋战胜,大力强化“三负责”精神。

  要对能打胜仗负责。牢记“战场打不赢、后果极严重”的历史教训,坚持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捍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让发展的大好局面和光明前景遭受破坏和打乱。常怀“战争无亚军、一战定乾坤”的生死忧患,强化狭路相逢、有我无敌、首战必胜、决战决胜的信念。保持“弹药装上膛、随时能打仗”的高度戒备,着眼应对各种安全威胁、遂行各项行动任务,坚持常备不懈,确保随时能升空、随时能战斗。强化“练好手中剑、撑起一片天”的使命担当,立足困难复杂情况,做好充分扎实准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要对战斗力成长负责。战斗力建设是薪火相传的接力赛,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要严格按照实战化的标准要求,按纲施训、依法治训,把战斗力建设的每一颗螺丝都拧得紧而又紧、每一个钉子都钉得牢而又牢。要当好高飞远航的领头雁,带头苦练精兵绝技,带头攻克重点难关,带头解决短板弱项,突出抓好专攻精练,打造克敌制胜的“尖刀利刃”和“空中铁拳”。要甘做放飞雄鹰的铺路石,把培养造就更多的孤胆英雄和空中王牌作为最大的荣耀和责任,倾囊相授,精心带教,营造后来居上、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要对岗位职责负责。始终牢记“官位、岗位全部都是战位”,有一种“打仗没底吃不下、准备不好睡不着”的危机感,想方设法把打仗的真本事练到家。始终牢记“成绩、政绩最终要看战绩”,对战斗力有益的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随时准备接受实战的检验。始终牢记“操场、考场一切为了战场”,坚持按实战去训练、按训练去实战,对训练不实行为见到就批、露头就打,使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始终牢记“急事、难事坚决服从战事”,无论工作多忙、不管身在何处,都心系战事、盯紧战事、抓好战事,一旦遇有战事,敢喊看我的、跟我来,跟我编队去战斗。

  用强军目标指引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实践

  ■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 苏支前

  习主席围绕实现强军目标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论述深刻,富有创见,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为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习主席的战略要求,对舰队部队而言,要立足现有条件,积极主动作为,以备战打仗的实际行动履行强军使命。

  聚焦联合制胜。实现信息化联合作战,不仅作战力量要联合,而且作战要素也要联合;不仅组织形态要联合,而且思想观念也要联合;不仅在战略战役层面上联合,而且必须在战术层面上联合;不仅实现指挥统一,而且感知要统一;不仅行文指令统一,而且认知理解要统一。抓联合作战准备,最重要的举措是推动和深化军队改革,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使作战组织形态适应现代战争形态转变要求;首要的任务是构建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海上联合作战体系;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使之具备与海上方向联合作战特点要求相适应的系统功能;需要大力推进的是组织及时有效的联合行动信息、兵力、火力协同,从战术、技术层面深入推进联合作战准备,提高联合作战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问题导向。随着准备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呈现,攻坚克难也迈进“深水区”。我们在部队广泛开展立足现有装备、立足现有条件、立足本级解决问题,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的研究攻关活动。采取专题调研的办法,鲜明指向重难点问题,开小口、挖深井,摸清底数、搞透需求、形成共识,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注重实践推动。注重在兵力运用中积累,熟悉战场环境和作战对手,完善联合指挥、行动和保障的程序方法。注重在任务实践中检验,不断摸清武器装备性能底数,验证重难点问题攻关调研成果,检验作战体系的实战效能,检验并理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领导管理体制之间“建、管、训、用”的关系。注重在实战化训练中砥砺,结合作战准备进程,组织开展针对性实战化专攻精练和综合演练,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催生新认识、创造新战法,熟悉和完善作战方案,锤炼战斗作风,提高实战能力。

  贯彻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思想

  ■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 陈平华

  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军民融合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为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破解军事斗争准备矛盾问题明确了方向、标定了路径、提供了遵循。

  坚持以习主席讲话精神为指导,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大战略下认清地位作用,推进军民融合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拓展,由单一保障向综合保障跨越,由区域和行业层面向国家主导层面提升;在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大格局下把握基本原则,既要有国家安全的意识和定力,不能动的坚决不动,又要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在市场与战场相贯通的大趋势下找准实现路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步提升军事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在军队与地方相配合的大协作中强化政治基础,既弘扬好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优良传统,勇于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又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探索创新,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准确把握战区军民融合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立足自身看优长、增强信心,挖掘和利用好西南地区广泛群众基础、坚实技术支撑等方面优势;着眼发展找差距、补齐短板,做好思想观念、融合水平、工作指导、运行机制等方面治短补弱工作;把握大势抓机遇、主动作为,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既真心实意支援地方建设,又着眼“为我所用”加强筹划协调;紧贴使命明责任、自觉担当,履行好思想引导、需求管理、资源整合、工作协调等职责。

  着力破解军事斗争准备重大现实问题,在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融合推进战役投送能力建设,结合西部沿边开发和铁路公路等建设,加快推进战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力信息产业发展,着力加强移动通信、网络空间、测绘导航等军民合建共用工程建设;融合推进保障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军民融合保障改革力度,依托社会资源、市场手段、政府力量推进军事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储备,不断拓宽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渠道,加大特招力度,满足部队多系统、多层次人才需求。

1 2 3 4 共4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