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弘扬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李宗桂//www.workercn.cn2014-05-27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 李宗桂

  提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深厚绵长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历经坎坷而又不断奋进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命运,古今交融中西渗透的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应当而且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清醒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民族性的层面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相融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已经为人们所熟悉,这就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核心价值观充满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民族性的层面考察,这个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相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 “四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与传统中国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底蕴渊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与上述讲话精神相互映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2

  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便是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首要而又集中的表现,是承载着全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充满全社会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怀,反对分裂、倾情统一的政治理念,非常典型地表征着古典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和合、崇尚中道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不执于一偏的崇高理想;勤劳勇敢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彰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正当愿望;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 是中华民族宽厚豁达、境界崇高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激荡的今天,我们既要融入并力争引领世界文明潮流,又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优秀特质,既要立足当今时代又要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时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是我们应当汲取的价值源泉。

  从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从先秦以来贯穿始终的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协调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彰往察来的历史精神、崇尚统一的国家观念、追求大同的崇高理想、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等价值追求,都是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至今还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范畴,是我们培育和弘扬当代核心价值的文化底蕴。

  从文化发展动力和创新精神的角度看,生生不息的精神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优秀传统。从孟子到董仲舒乃至明清诸多思想家,正统儒家都肯定汤武革命,认为汤武革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革命对于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巨大作用。与革命相对应的,是“更化”亦即变革。董仲舒针对秦王朝的暴政而提出汉朝政治应当更化的学说,秉承的是生生不息的变易精神。《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大学》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发展创新,经过长期的实践,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这个优秀传统的引领下,革故鼎新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文化发展观。当代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乃至我们正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便是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显而易见的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本身便是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实践。

  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与古代中国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族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前后相继,“现代”从“传统”走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就文化建设而言,建国后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在整体上是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选择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成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先秦时期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关于富民养民的思想,鸦片战争以后的自强运动等,尽管有诸多不足甚至有某些严重的弊端,但追求富强是其中蕴含的明确的价值追求。民主观念,当然是绝对意义的现代价值观念,中国古代没有。但中国古代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尽管绝非民主思想,但却又与现代民主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文明,在中国古代便有明确的论说。《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明,在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相通,尽管并非完全同等。和谐思想也有类似情况。尽管中国古代的和谐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和谐有着巨大的时代落差和文明形态的差异,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望。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但如果平实地历史地看,平等、公正的要求,在中国古代又何尝不是广大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以及开明的政治家的愿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意识,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可以说就是古代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思想与现代平等思想有着价值追求方面的某种联系,尽管前者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

  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连。从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看,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是对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创新性发展。诚信,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相连。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经过我们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的阐释,就可在当今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友善,那更是优秀中国最为基本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患难相扶,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一家、民胞物与(天下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事万物都是我的亲密伙伴)等,都是友善的体现,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简而言之,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我们不能背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