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中国农谷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万勇//www.workercn.cn2014-10-16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农谷,省级战略,荆门实施。三年来,我们按照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的“打造三农特区,体现中国高度”战略定位,边探索,边实践。现在,有必要对此作一些思考,主要从中国农谷战略的内涵与外延谈点认识。

  不唯农 重在谷——深度挖掘“中国农谷”的战略内涵

  中国农谷战略的内涵: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方式现代化。农谷之“农”,不再是犁耙水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新型耕作方式、组织方式、分工方式、分配方式下的现代农业。农谷之“谷”,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多种要素在一个区域内汇聚,相互激活,产生能量大爆发。“中国农谷”最大特点是“不唯农、重在谷”,它是平台,是孵化器。扛“中国农谷”这面“国字号”大旗,不在于地域多广,总量多大,而在于发展的质量、模式、后劲,在于示范与引领。

  荆门肩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使命,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产业完善、装备先进、服务有力、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体系。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生产水平的现代化,也必然包括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既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也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农民发展农业。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作了一些新探索。

  定位高效农业。荆门作为产粮大市,长期面临着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两难”命题:粮食产品主要由政府定价,市场风险不大,但比较效益不高;经济作物一般由市场定价,尽管风险相对大一点,但比较效益也高一些。由于要为保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我们又不能“弃粮从经”。如何变“两难”为“双赢”?根本出路在于找准结合点。就荆门而言,这个结合点就是“一高三新”,即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保总产的基础上,重点总结推广“香稻嘉鱼”等21种高效种养模式,发展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提高抗灾能力。如何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既是中国农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荆门市农业发展的现实课题。特别是近年来,持续干旱成为荆门的常态,每年都有几十万人畜饮水困难,百万亩农田受灾减收,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为此,我们持续开展“一抗三保”工作,即,抗大旱、保生活、保生产、保发展。通过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突出一个“早”字;通过科学调度水源、调整种植结构,突出一个“调”字;通过大力推广节水、保墒、旱育秧等技术,倒逼农业节水转型,突出一个“蓄”字。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谁来种”的问题日益突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家万户的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种什么”的问题亟需回答;农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不高,“怎么种”的问题十分迫切。基于此,我们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经营体制三个方面寻求突破。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领头雁”。着力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新型主体,荆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5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达3950家,居全省首位,联想、中兴、汇源、台湾汉光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荆门。把新型农业经营方式作为“动力源”。现阶段,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关键在于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我们从土地流转入手,坚持土地整治与土地流转同步推进、迁村腾地与农民转移同步实施、项目建设与政策整合同步安排,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荆门市累计流转土地156万亩,占农村承包经营面积的48%.把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作为“催化剂”。重点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金融支持“三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全域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6个方面寻求新突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面启动,“三农”主办银行制度初步建立,中国农谷·惠农创业贷、农业产业链贷款面上推广,中国农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成运营。

  “四化同步”——全方位拓展中国农谷战略的外延

  中国农谷不仅仅只是一个产业概念,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性概念,中国农谷具有全产业、全地域、全体系的特征。因此中国农谷战略的外延应是“四化同步”。在荆门,就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柱、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引擎,“农工城网”融合互动,实现“四路并进”,促进“四化”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探索中国农谷建设路径。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一直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为此,我们以“三化三改”为主攻方向,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以均等化改善农村。着力推进“要素下乡”,每年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六个一体化”。以产业化改造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和全产业链模式再造农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发展生态观光、绿色休闲农业,形成农工互促、农旅互兴、农商互进的局面。2013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9:1.以知识化改变农民。按照“规划到户、培训到人”的思路,采取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季节培训与长年培训相结合、以会代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800多人。去年,全省三农工作十强荆门市有三席,其中钟祥市为首强。

  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柱,提升中国农谷建设实力。荆门是靠工业立市的。面对“加速转型、缩差领跑”新使命,荆门工业如何突围?我们提出,以“一核六片十五园”为重点,扩总量、壮规模,调结构、转方式,带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去年,“一核六片十五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0%以上。建立新平台。全力打造漳河新区、荆门高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四部新引擎”。其中,荆门高新区致力建设要素高地、产业新区、科技新城,去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一区三园”新机制,力求政策共享、联动发展。培育新产业。瞄准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先后引进中航工业爱飞客镇、联想佳沃、中兴能源、格林美新材料、华工科技、华能热电冷三联供等一批重大项目,在通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新亮点。用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试点市等政策优势,累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350个,完成投资200多亿元,荆门化工、荆襄磷化和格林美三大循环产业园蓬勃发展,其中格林美被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优化中国农谷建设格局。早在2011年,我们就提出打造鄂中城市群的构想。这完全符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城市群发展为主要方向和主体形态”的精神。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荆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两个百分点。注重顶层设计。编制完成鄂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按照“1+3+6+X”(即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6个小城市、一批新型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结构,致力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快捷互通、生态宜居、“四化同步”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力争建成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新节点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中部支撑。完善规划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良性互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特别是狠抓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去年完成100个,今年计划再完成100个。同时,针对农村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的问题,明确了“十个切忌”的要求,推广了12套特色民居图册。建设新城新区。在中心城区,大力推进漳河新区、荆门高新区观堰湖生态科技新城、东宝长林新区、掇刀长坂新区竞相发展。其中,漳河新区按照“引领城市未来、确保绿色生态、力争一步现代”的要求,“骨架”已经拉开,万达、红星美凯龙、大武汉家装、天平保险总部等一批项目先后落户。同时,加快建设“三环八射六隧”城市主干路网,绕城公路全线开工。在县市,统筹推进京山温泉新区、沙洋滨江新区、钟祥南湖新区建设。钟祥市被评为“2014中国最美30个县”。强化生态保护。制定“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红、绿、蓝、紫线)管控机制,实行新建社区垃圾全收集、污水全处理。严格落实漳河“三圈”保护规划,积极推进竹皮河、杨树港、长湖、西荆河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水清、水满、水生态、成景观”。

  以信息化为引擎,增添中国农谷建设活力。信息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倍增器。我们依托城乡网格化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载体,加速“智慧荆门”建设,为中国农谷插上腾飞翅膀。推进工业信息化。坚持用信息化引领改造工业化,建立“兴业云”、“微网站”等公共服务平台。凯龙化工纳入全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兴业云”免费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避免重复建设,节约硬件投资4000多万元。推进农业数字化。加强与联想、中兴等企业的合作,建立可采集、可监控、可追溯的“履历农业”,推行农业种养物联管理。全省首个综合农业物联网平台——中国农谷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试运行。推进城乡网格化。在城市,将网格化社会管理与数字化城市管理融为一体,建立“四管两心”服务平台,今年1至9月市级平台按期办结49680件为民服务和城市管理事项,及时办结率99.4%.在农村,按照“推进网格化,实事惠万民”的要求,全面启动网格化建设,1514个村硬件设施全部做到“七统一”,在网格划分、人员培训、信息采集录入完成基础上已全面开展服务运行。此外,我们充分运用“两大板块、两种机制、两种资源”,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去年较早开通“荆门在线”、“荆门视窗”客户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缩短时空距离,促进大开荆门。(作者系荆门市委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