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准确把握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陈培营
//www.workercn.cn2014-12-26来源:郑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即将过去的2014年,一个热词被政界、经济学界高频引用,这就是“新常态”。

  在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一词,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此以后,“新常态”一词便经常出现在一些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演讲和宏论中。在前几天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党中央又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新常态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做好未来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者“旧常态”而言的。从字面上看,“新”异于旧,“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对稳定的动态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常态是有差异性的。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常态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新常态”与“旧常态”。党中央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不同的新时期、新阶段。这是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教训,深思熟虑的结果,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的运行就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前的特征。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可以说是以GDP为中心、以高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对环境破坏严重的粗放式增长。现在随着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政策红利、房地产红利等因素的持续衰减,这种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比如,过去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已发生明显的改变。从消费需求看,过去30多年来,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性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经过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一些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而新常态下,一些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技术的投资已大量涌现,如互联网、物联网、电商等行业的崛起正在颠履一些传统行业。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过去国际市场空间巨大,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由于全球需求不振,再加上随着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低优势的逐步消失,一些出口企业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看,过去长期供给不足而需求旺盛,现在一些行业却产能过剩。从生产要素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现在人力成本较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则逐步转为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低速的转换,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现,产能过剩、地方债、影子银行、房产泡沫等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一一化解。产能要“挤水分”,房地产要“去泡沫”,金融需“去杠杆”,在这些问题上不能“等、靠、要”,否则,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过去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正逐渐递减,现在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微调预调,精准发力。

  因此,从以上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一个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经济衰退,而是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调能的那样: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变是正常的,永恒不变的就是变。经济既然已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否则就可能错失发展良机。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规律,我们在规律面前只能遵守,不能违背。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发展速度的升降、结构优化的阵痛和刺激政策的进退。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保持定力,又坚持战略思维,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意识,咬定目标,坚定前行,绝不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又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上。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展速度会慢下来,但发展机会仍然很多。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积极发现新的增长点,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中,从资源、产业、市场的比较优势中,从国家支持的重点和发展战略中,把潜在需求找准,把每项工作做实,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是看主动作为的程度和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力度。我国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新型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改革开放。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密码”就蕴藏在改革开放中。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拿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活力充分迸发。要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改革,抓好改革措施的落地,要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改革面前,“不作为”、“拖延症”要不得,要明晰责任,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要狠抓改革创新,突出创新驱动,要把高屋建瓴的设计与贴地而行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绘就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风景!

  明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统一思想,奋发有为,努力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