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张效廉
//www.workercn.cn2015-05-04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是我们党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写入全会决定,体现了对法治文化建设重要性、现实性、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四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全新视域、顶层设计和有利时机,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实践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意义重大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支撑和保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重要而深远。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核,法治理论是法律制度、法律体系和法治实践的理论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唯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崭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尝试与探索,都必须有创新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来有力指导和正确引领。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生动力。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治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修养、一种自觉约束、一种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展现出其精神和价值,才能使法治的目标、理想落地生根。法治文化以保障私权利、规范公权力为价值取向,让人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规范,也是保障权益的武器,使法治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汇聚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法治文化的推动力和内驱力没有得到充分地激发与运用。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实践内容和基本要素,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离开法治文化的法治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实现。历史和实践也表明,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既是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法律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以现代观念和法治理念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等重要思想,彰显了我们党对法治文化的高度重视,必将为法治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

  法治文化是一整套思想、价值和行为体系,包括熔铸在人们内心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镌刻于法律制度中的法治价值和法治权威,贯彻到行为方式上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目标任务。

  弘扬法治精神。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有句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治只有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往和依托,才会真正内化为约束或支配行为的观念和准则。法治精神是人们对法治的尊崇、敬畏、捍卫和厉行,表现为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以及对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尊重程序、保障权益的追求。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法治精神,使法治熔铸到内心中、根植于头脑里、落实到行为上,才能为法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社会基础。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在“器物”层面逐渐完备,但在“精神”层面仍然任重而道远。比如,有些人对法律没有信任度和依赖感,遇到问题靠上访、靠找门路、靠托关系,甚至采取一些非制度化的极端的方式,突出表现了法治精神的缺失。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维护法治权威,努力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倡导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观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也是贯穿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形象地说明: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法治价值能否在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得以体现并确立,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和推动。我们党必须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通过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推动法治价值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

  强化法治的道德底蕴。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则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作为他律发挥底线和强制作用;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作为自律规范社会行为和社会秩序。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障。人们的法治信仰源于对其内蕴的道德标准、道德价值的认同,厚重的道德底蕴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前提,也是人们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治权威的源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立法、司法、执法等全过程和各环节,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以法治彰显道德约束、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自觉践行法律规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何真正实现良法善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坚定地信仰法律,有效地实施法律,自觉地遵守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自觉践行法治规范,就是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

  三、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具备国家意志性、意识形态性、历史传承性、体系开放性等普遍性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制度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不能罔顾国情、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该树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

  加大普法宣传和教育力度。普法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基础工作和主要抓手,六个普法“五年规划”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建立健全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创新普法工作的方式方法,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宣传优势,有效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注重通过影视、小说、书法等艺术形式和文艺创作来表现法治文化。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大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厉行法治的公信力、感召力和执行力,首先来自于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躬身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强化法治理论研究和阐释。党的法治理论是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科学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法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基本问题,事关法治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坚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法治理论的经验,着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理论体系。

  加强法治文化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至关重要。坚持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加大教育和培训等力度,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法治文化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专兼职相结合的法治文化队伍,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