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铸就我们的自信
何志鹏
//www.workercn.cn2016-05-10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坚定并强化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被不断深入讨论的问题。其中,我们的自信究竟何以保障、何以坚持,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切实思考并准确认知的问题。

  自信,不是自己心里本来不明所以、但还装作很懂的虚张声势。如果再文过饰非、弄虚作假,就更加糟糕了。那样的自信是硬撑起来的,制造幻象的巧言诡辩最终不过是镜花水月,而且往往装的越是信心满满,最终被摔得越体无完肤。自信,也不是全然不顾周边的状况、只知道自己情况的鲁莽,在无知无畏的状态下“拔剑四顾心茫然”。因为这样的自信是脆弱的,经不起风吹浪打,很可能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那样面临危机而不知深浅,很可能在与其他同种事物的比较中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虽然我们有充分的经验来支持我们的自信,但是要使自信之树长青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自信并不能先验地存在并持续,那只不过是神话。并不是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就自然地具有优越性,并不是说我们地大物博就可以成为骄傲的理由,并不是说我们历史悠久就能成为向世界炫耀的资本。社会主义有试验失败的,地大物博有轰然散乱的,历史悠久也有凋零衰落的。所以,自信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只能是在我们的实践中逐渐塑造起来的。良好的、充分的自信是靠着点滴扎实的努力在国家治理、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道路自信的核心在于不断地探索与试错。哈耶克等思想家早就认定,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神在我们所知的世界上并不存在,那么,在形成道路自信的过程中允许弯路、允许走错,因为要想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值得坚持的,就应当允许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走错。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国家也好,个人也罢,面临挑战、面临压力,决策错误,都不可怕。只要时刻有危机意识,不断检视和反思曾经的措施及其结果,就能够不断地校正方向,保证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人类的前进道路一直都充满了坎坷和波折,所以我们的道路也很难一帆风顺。只要能够保持一种“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谦恭谨慎态度,就有能力迎来云开雨霁之后的风光无限,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反倒是那种对于挑战和威胁不敏感、始终自我感觉良好的夜郎自大心态,容易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正如孟子所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警醒的忧患意识,恰恰是自信的伴生品,也是确保道路总体正确的必要条件。

  理论自信的基础是理论挖掘和理论创新。理论挖掘就是为我们的理论寻求坚实的基础,要形成一个在基本前提之下坚实而稳固的理论大厦,而不是任由其存在诸多的推理漏洞和逻辑链条断裂。理论创新就是在理论题词中不断面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读、新的判断、新的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分析,更要不断炼就新的概念、新的范式。只有在理论谱系上持续地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才有可能保持理论鲜活的生命力,也避免在理论的竞争中被边缘化、替代和遗忘。理论挖掘和理论创新也会避免只有论断而没有说理的“灌输思维”和前言不搭后语、鬼话连篇的“诗性思维”,避免只有事实罗列而没有归纳分析的平面叙述,从而彰显在论断背后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分析过程,这才是理论的灵魂所在。意图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找到真问题、获取真信息、寻求真解释、构划真指引,而这些只有通过踏实的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才能做到。

  制度自信的关键在于制度效用和制度完善。在制度的领域,自信并不要求我们必定事事最好、样样第一,只要适合我们,只要我们有诚意去不断完善,只要我们一直在改进、在发展,我们就有资格挺胸抬头,表现出我们的自信。在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要始终关注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权利保障、社会公平,只要能够持续检查分析、听取意见、总结完善,那么尽管我们在制度上经验不足、基础薄弱、底子很薄,我们也有资格自信。我们的《慈善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出台之后都受到了不少批评,这并不足奇,因为以往在相关问题上我们没有制度经验,在零基础起步的情况下,尽管借鉴了一些域外做法,敲敲打打造出的这个“制度小板凳”可能仍然远非完美。不过,只要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批评建议,不断完善,我们就可以对制度充满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自信是从容坦然,是那种君子坦荡荡的怡然自乐,与其他制度体系相比,是那种各得其所的和平共存、和衷共济、和睦共处、和谐共进;与我们自身社会环境而言,则是不断体现其实际效应并小幅调整、更新完善。

  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于文化总结和文化传播。并不是说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就形成了文化自信,也不是说我们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我们就坚定了文化自信,更不是说我们有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少件文物就能够维持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些安安静静、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存在虽然重要,不过并不足以自行进入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自信的一部分,仍然需要在现实中去不断努力。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将文化之善、文化之美浸透到人们的观念之中,内化到人们的性灵气质之中,体现到我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之上,另一方面要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他人,以文化人,让别的文化圈、文化系统对我们的历史、现实、文学、艺术形成羡慕之心。有了中华文化对于我们自身和他人的吸引力,有了别人对于我们的“他信力”才会更加坚定和维护我们的自信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性定位,找到文化的富矿脉,并以伯乐寻千里马的积极态度寻找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成就,在现实生活的精神中寻找到中国文化的特色、闪光点。在商品世界之外定位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在商品世界之内塑造中国文化的崇高价值,唯其如此,古老的中华文明、悠久的中国文化才能常见常新,成为我们自信的一部分。

  总之,坚定的自信来自强大的实力,强大的实力依赖于持续的努力:在行动上自强不息,反思、改进、调试、再反思、再改进、再调试;在观念上止于至善,始终着眼于民生幸福、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就能够形成昂扬奋斗的士气、积极向上的思想风貌,并铸就我们可以始终保持的从容与自信。(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