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黄河文化的河南定位 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找准黄河文化的河南定位 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带

张新斌
2019-10-23 11:01:09  来源:河南日报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国家文化、主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河南段在沿黄九省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对于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于郑州大都市的建设、中原更加出彩,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认真研究黄河文化的河南定位

  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历史上,黄河文明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最大成就。所以,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东亚文明的腹心地。

  黄河流域,涉及九个省区,从西到东情况极为复杂。西部涉及游牧文化,东部涉及农耕文化。尤其是以关中地区、河洛地区为代表的都城文化,更是农耕时代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文化就是黄河流域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的文化的总和。但是黄河是不断变迁的,古代黄河的北界可以达到京津冀地区,南界可达苏皖地区,所以说我们提出来一个大黄河概念。而以大黄河为代表的黄河大文化,实际上是广义的黄河文化。而以关中与河洛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不仅是核心文化,也是主干文化,更是我们所认识的狭义的黄河文化。我们所讨论的河南段的黄河文化,实际上是介于狭义和广义之间的黄河文化。

  我们在研究河南文化资源的特点时候,可以找到很多的最早、最高和很多的第一。比如,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数量全国第一,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的数量全国第一,起源于河南姓氏的数量全国第一,等等。河南汇总了这么多的全国第一,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对河南的文化资源进行定位,认真地对黄河河南段文化进行定位。我们提出了河南是中华文化圣地的概念,这个圣地是由若干个圣文化所组成的。如,嵩山为中华文化圣山,洛阳为中华文化圣城,黄河河南段为中华文化圣河。

  我们之所以提出黄河河南段为中华文化圣河,有以下几个根据:一是地貌景观的特殊性。河南段的地貌景观,包括了峡谷河道、过渡性河道、宽浅型河道以及悬河,其类型的齐全在其他省区的黄河中是极为少见的。黄河河南段还有人民胜利渠渠首、黄河第一座大型综合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河南段还有以桃花峪黄河大桥为代表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以及荥阳孤柏渡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二是支津文化的代表性。这包括了伊洛河与黄河所构成的河洛文化,沁河与河内文化,济水与河济文化,以及淮河与黄淮文化,这些支津文化极大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容,使黄河文化更具特色,更有内容。三是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共2540年间,黄河泛滥次数1590余次,其中大的黄河改道26次,最为严重的是5次,黄河决口的重要地点,一个是郑州附近,一个是濮阳内黄附近,还有一个就是开封兰考附近,所以这里是历代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地方。历代治黄也集中在这个地区,如西汉的“瓠子决河”,东汉王景治河的“荥口石门”,唐代滑州治河,宋代埽工的发明,元代的贾鲁治河,明代刘大夏的“太行堤”,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的实践等。四是中心地位的特殊性。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有四席。在中国古都轴线中,由长安到洛阳到开封,洛阳居轴心地位。在中古时代的两京制体系中,长安是王朝上升时的国家中心,洛阳就是王朝成熟时的国家中心。而且洛阳的特殊地位,在整体的地理平衡中对中央王朝的统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五是民族形成的根源性。伏羲建都安葬在淮阳,黄帝建都在新郑,颛顼帝喾葬在内黄,中华人文始祖群体聚首在中原。在当今一百大姓中,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祖根地,“老家河南”已叫响全球。炎黄与各个族群的融合,夏商周华夏族与戎狄的融合,中古少数民族的内迁与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反映中原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

  河南黄河文化的定位研究,对于深化黄河文化研究,尤其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均具有特殊的意义。

  2要认真谋划黄河生态文化带的河南布局

  黄河生态文化带,其落脚点一个是生态,另一个就是文化。所谓生态,就是如何在贯穿东西的黄河水道中,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人工促成的、可持续的由人为到自然的生态廊道,为生态环境的总体改善打下重要的基础。所谓文化,就是立足于黄河流域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主流文化,将文化与生态有机地进行融合,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展示和体验。

  河南要充分利用黄河的生态和文化优势,积极布局黄河生态文化带。其基本原则是保护、建设、体验。保护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体验是保护与建设的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一是要保护黄河脆弱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黄河不断流而形成的黄河河道固定的优势,将黄河滩区打造成以湿地为代表的天然生态廊道,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大氧吧,建设国家黄河生态公园。二是要保护黄河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历代治黄史迹与科技文化遗存,加大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利用考古以及现代科技手段,探寻以及复原相关的遗存,将保护、活化、传承、展示、体验,有机地融合在一块。三是要保护黄河民间文化资源。重点保护民间技艺、民间习俗、民间居住、民间信仰中的“非遗”产品,使其活态传承,使民间文化存续民间,代代相传。

  以郑、汴、洛为核心,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核心隆起带,从而实现以黄河为特色的产业带动,形成“一核三重”的产业布局。“一核”,就是以黄河为核心的“黄河游,游黄河”,让人们亲近圣水,体验圣河。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黄河两岸历史风光民俗游,以少林寺、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黄河两腹历史文化景品游,以太行、伏牛为代表的黄河两山文化风光体验游,以此带动大黄河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深度体验。

  3要认真思考郑州大都市黄河生态廊道的国际名城支撑意义

  郑州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城市框架的拉大,郑州大都市的建设,必须要有大的气派,大的构想,大的谋划。而郑州跨河发展,几乎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我们对国内外重要城市进行考察都发现,一个大的城市必须依傍大河,有大的江河穿城而过,使城市更有朝气,更有魄力,更加增强了滋润城市的魅力。

  就目前郑州地理环境的现状考察,郑州东部为宽阔的黄淮平原,一马平川,便于平面布局;郑州的西部丘陵台地,沟岭相间,便于立体规划;郑州北部为最具特色的黄河,东西横贯,跨河发展,已初显作为国际都会大郑州的初步骨架。作为一个水林相间的生态城,作为一个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城,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城,作为一个汇聚智慧的创意城,郑州要有自己的定位与梦想,抓住机遇,不断再上新的台阶。

  从文化视角下我们思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建设,一是明确文化品牌。要利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跨河发展,将黄河文化作为郑州城市文化的主打品牌,强力打造“中华母亲河第一城”。二是打造文化地标。郑州实际上并不缺少文化地标,二七塔,CBD的“大玉米”都让郑州人自豪。但是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要有一个与黄河文化品牌相适应的文化地标,对大郑州的崛起具有至关意义。三是建设文化街区。郑州有商都商城,要有具有商代特色的文化街区,有一个集中反映郑州文化特色的地方,让游客到了郑州必来而且能够难忘的地方。四是文化业态要梳理。郑州的最大优势是历史文化资源与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的活化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郑州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必须认真地思考和决策怎样将这一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是齐备文化设施。郑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在省内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郑州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加大硬件投入,建设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及文体设施,以特色取胜,以亮点争锋。六是培育文化气质。成都、长沙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气质。这些气质的形成,是与城市的文化积淀以及文化传统相关联的。郑州是一个朝气蓬勃不断变化的城市,要培育相关的文化活动,逐步使市民接受,进而成为郑州特有的文化气质。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在主题教育中发挥工会工作者作用探析

    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落实到工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准确把握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推进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是值得工会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 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与突出贡献

    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技工学校发轫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以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培养技工的“艺圃”诞生为标志。战争时期,培黎技工学校、东北解放区民主政府的中长铁路大连机车青年工人技术学校、铁道部哈尔滨技工学校等一批技工学校,为新中国技工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工学校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 体面劳动视阈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还需要有关各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