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永续发展-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永续发展

张云飞
2019-10-24 08:36:44  来源:光明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图为湖南省桂东县东洛乡五花村一景。邓仁湘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沿黄生态保护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明确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些重要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在坚持总体布局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是在自然运动的基础上通过劳动诞生的社会运动的产物,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须臾不可离开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实践证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实现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过长期探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我们党从系统思维的科学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自觉把生态文明的原则、理念和目标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事业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章和宪法。由此,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大目标,最终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统一起来,按照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构建,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不断完善总体布局。

  2、在坚持基本方略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发展方式是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工业革命以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99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党的十五大明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可持续发展要求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要求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成果,集中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程度和水平。在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3、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针对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破坏的问题,我们党曾提出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以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要求,并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民性为统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新发展理念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绿色发展既是发展观上的创新,又是生态观上的创新。从含义来看,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包括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要求,是广义上的绿色发展。从实质来看,绿色发展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可见,绿色发展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要求和表现,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途径。

  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生态革命,才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4、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污染是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突出问题,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障碍。西方现代化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必须全力避免重蹈覆辙。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求必须坚决战胜一切来自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弱项,还会增加经济风险和加大脱贫难度。我们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污染防治工作全过程,大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将污染防治工作与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三大攻坚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为生态文明建设扫除现实障碍,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者:张云飞,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在主题教育中发挥工会工作者作用探析

    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落实到工会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准确把握工会工作的政治方向,推进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是值得工会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 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与突出贡献

    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技工学校发轫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以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培养技工的“艺圃”诞生为标志。战争时期,培黎技工学校、东北解放区民主政府的中长铁路大连机车青年工人技术学校、铁道部哈尔滨技工学校等一批技工学校,为新中国技工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工学校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 体面劳动视阈下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实现产业工人体面劳动,还需要有关各方聚焦重点、突破难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