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新篇章-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时政

书写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新篇章

李永杰 段丹洁
2020-10-17 16:46: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五大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六项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发学术界强烈反响,受访学者纷纷表示将总结深圳特区发展经验,勇担使命,不断创新,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40年春风化雨 40年春华秋实

  40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了由进出口贸易为主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由经济开发到统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表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从当初一个荒凉的小渔村成长为傲居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深圳是一座创造奇迹、引领创新的城市。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介绍,40年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万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其出口规模连续27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于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40年来深圳人均GDP翻了319倍。联合国知识产权署《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地区自2017起蝉联全球创新城市榜第二位。民营企业在深圳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其税收贡献率超过60%,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专利申请贡献率达70%以上,对全市外贸增长贡献度达94%.

  40年间,深圳从一座“无高等院校、无科研院所、无创新载体”的城市,发展成了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谈到,通过持续推动创新发展,深圳逐渐探索并闯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了“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的“4个90%”鲜明特征。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深圳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十条宝贵经验,受访学者纷纷表示赞同。

  深圳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处理了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但发展的成果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在过去的40年里,因为中央政府的充分授权,深圳的制度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正是这些制度创新促成了深圳方方面面的快速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深圳没有辜负中央政府所赋予的使命,不仅获得了自身的成功,而且充分展示了区域经济辐射和扩散效应,使得更多地方受惠于深圳的发展。

  深圳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如鱼得水,得益于坚持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汪同三看来,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既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又使深圳成为全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奠基石和出发地。深圳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全球投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制胜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晨认为,开放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于深圳至关重要,即“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是深圳成功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引进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同时给国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建立了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产业体系。深圳还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产业,积极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并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塑造了深圳效率。

  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而经济特区则是“渐进式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模式。陶一桃阐述到,“渐进式改革”以中央授权改革为主导,以地方诱致性制度变迁为潜能;以经济改革为切入口,以全方位改革为方向;以发展经济为着眼点,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非均衡发展为路径,以协调共享发展为宗旨。从根本上说,中国道路的探索过程是对人类文明的认同过程,又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承载着一个民族独立自主谋求富强的美丽故事,更体现了改革开放倡导者、领导者的政治智慧与民族担当。

  深圳经济特区不仅是中国发展最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在毛艳华看来,深圳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深圳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偏离,通过持续的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经济特区创办与建设几乎和我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因此,深圳经济特区经验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实践探索。

  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六项明确要求。

  在汪同三看来,在目前的国内外特殊形势下,要认清新格局新特点,实现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冲破重重障碍,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新发展。

  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基因,在全球化中获取增长红利是深圳这座城市增长的推动力。林晨认为,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深圳的产业会随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40余年来,开放的竞争环境铸造了深圳制造业的成功,目前深圳已经开始呈现出高科技集中、高技术人才集中、资本集中的特征,这些变化重塑了深圳的比较优势。从全球竞争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说,高科技研发、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业有望成为深圳下一阶段发展的驱动力。

  40年来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了对外开放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大背景下,毛艳华建议,经济特区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境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数据、专利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发展,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以更具竞争力和稳定性的产业链引导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编辑:王铉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