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树立中国奇迹第二季的政绩观
余源培//www.workercn.cn2013-10-31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第二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按照“五位一体”的系统宏观发展要求,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率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它力图实现又一个新的历史性转折——成功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如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第二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此历史演进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协同性,改变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导向的政绩观,改变唯GDP是论的政绩考核方式。

    政绩是一个历史概念

    中国自古就倡导官员的敬位意识、义务至上、经世致用。主张“仕宦者义务也,非权力也”:“既有应尽之义务即当忠其事、勤其职、守其官”:“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这就涉及对官员履职成绩的评价。政绩是一个历史概念。从工业革命时起,人们更多的是企图用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反映其增长。上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GDP,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生产水平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被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对于GDP的统计方式一直是不固定的,例如,美国自从1929年以来,就有14次对GDP统计方式的调整,最近的一次是今年7月31日,美国正式修改的统计办法,把企业、政府和非营业机构的研发类支出,电影、电视栏目、歌曲唱碟、图书、文学及其他文化艺术原创支出等“无形资产”都作为固定投资纳入政府统计,也就是将软实力计入GDP之中。

    GDP有其重要作用,但不能片面认为它是衡量现代化的最佳和唯一指标。就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来说,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强调的只是产出的扩大和增加,回答的主要是“有多少”和“有多快”的问题,忽视的则是“如何”获得经济增长、“为什么”实现经济增长等更加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有多好”的问题。

    就经济与社会关系而言,社会的进步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经济虽然是社会建构的基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和全部。要全面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不能孤立地单维度地看待经济。就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来说,传统的增长观“以物为中心”,以财富的最大占有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目的。只要能够增加GDP的总量,可以不问任何环境代价和资源浪费,这必然导致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所以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要防止出现五种“不带来好运”的经济增长,即没有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成果不能为社会共享的经济增长、没有文化的经济增长、没有“发言权”(缺少政治民主)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GDP对于政绩考核只能有限地运用,同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政绩“异化”现象面面观

    当把GDP作为考查政绩的唯一(或者最重要)标准时,政绩就会发生“异化”现象。

    其一是颠倒德与才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才乎才,有德以为功,无德以为乱。”唯GDP往往是一叶障目,甚至不择手段地违背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现实生活中,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政绩,也有为个人升迁或树碑立传、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努力通过勤政廉政取得的政绩,也有以“干部倒下”为代价的“政绩”。

    其二是不愿付出相当的精力,去做那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解决一些根本性的困难和矛盾。如果干部患上“政绩饥渴症”,必然只顾眼前的GDP多少,心态浮躁浮夸浮华,专门热衷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追逐那些显山露水的“面子工程”、脱离众生生计和福祉的“大手笔”、藏着“猫腻”的“豆腐渣工程”,阿谀逢迎、弄虚作假,很难做到实事求是。

    其三是造成生态危机。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当年GDP的3%-5%.有的地方更是达到7%以上。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70%-80%癌症患者与环境污染有关,这些都尖锐提出了如何杜绝“带毒”、“带病”甚至“带血”的GDP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我们所注重的只是一种强制性、榨取性的意义……我们命令、剥削、肢解自然,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对象、‘客体’会反对我们,它们会以一种辩证的方式反过来惩罚我们。我们背弃了自然,我们也就失去了家园。”

    再也不能简单以GDP来论英雄

    深化改革观念先行。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如果只图一时发展而不计成本,不顾社会实际需要,污染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那就是千古罪人。GDP异化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误读。中国需要升级版的发展,需要改变政绩评价体系。把污染、资源消费、收入分配、就业率、政风行风等纳入到评估体系。

    今年9月,联合国一项针对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幸福指数只居第93位。幸福的蕴涵是丰富的,财富并不是唯一因素,还包括人民就业有保障、健康长寿、社保系统有依靠、做出选择的自由、远离贪污腐败、家庭稳定和谐以及慷慨程度等。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领导人认识到,民众的福祉是自己国家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我国发展的最核心内涵,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改善民生、保护生态、良好的官德,是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评价,是历史的长远检验。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要按照“五位一体”的系统宏观发展要求,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率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这意味着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时代应该终结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