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毕文俊:保持读书的定力
//www.workercn.cn2015-12-02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要想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定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未尝不是增强读书定力的良方

  读书对我来说,似乎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已经融入生活。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很羡慕同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渴望自己也有一本。但这个愿望一直到上初中才得以实现。也许就是那段漫长而刻骨铭心的期待,令我犯上“书痴症”,一病不起,一往情深。

  在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要想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保持一种求知若渴的定力,似乎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爱书之人来说,应该怎么办?借助一句顺口溜,“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未尝不是增强读书定力的良方。

  “死读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耐力。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是一种把读书当做进身之阶和“敲门砖”的态度。一旦把门敲开,书本就弃之不顾了。而真正的读书人,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向往。所谓的“死读书”,就是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是一种“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不为稻粱谋”的态度。我在工作之外,总会极力回避一些应酬,尽量多留一些时间潜心诵读。无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机关部门,无论是出差路上还是过节回老家,总有那么几本书伴随着我。就算再忙,总有工作闲暇之时、客走人静之夜,手捧一卷、操持雅好,尽洗尘心、神游物外,何其快哉!

  “读死书”考验的是眼力。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最吸引我的往往并不是新近流行的“快餐读物”,而是那些尘封已久、乏人问津的“古董货”,或是那些理论艰深、读起来“烧脑子”的“大部头”。这种大家都不爱看、不屑看的,大概就是所谓的“死书”吧?这些书或是年头久了“不合时宜”,或是学术味浓“不切实际”,往往被敬而远之。但我却发现“死书”如获至宝、阅读“死书”如饥似渴。这些年我常买一些古籍,或一些学术著作,几年下来,我感到正是由于在读书上坚持“不走寻常路”、思想认识上力求“见人之未见”,下笔才能“发人之未发”,写出几篇让自己感觉尚可、亦能为周围朋友认可的文章。可以说,读书满足了个人所需的精神营养,为个人成长补了钙、充了电。当然,干部读“死书”、钻“故纸堆”,主要还是着眼于如何把“死书”读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阅读思考的成果运用到修身做人、干事创业上。

  “读书死”,大概可以算是学习定力的最高境界了。古人有“三余读书法”“三上读书法”,又有“四时读书法”等等。总之,职场中无论何业、一生中无论老少、一年中无论寒暑、一天中无论何时,都宜读书。这种“读书死”的办法,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用生命在读书”。的确,读书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干部而言,有改造自己、改进工作的重大使命,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尽管认识水平在提高,但工作、修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能不坚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与时俱进地读书,直到生命的尽头。

  (作者为浙江省委组织部调研室干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