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两点论”
赵磊
//www.workercn.cn2016-04-13来源:成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不仅仅是需求侧,更必须重视供给侧;改革的维度不是简单的供给总量增减,而是供给结构的升级

  自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实施以来,有关的讨论也随之展开。这里,笔者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做一些讨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

  很多人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简单讲,所谓供给侧结构改革由三个关键词组合而成:一是“供给侧”,即与需求相对应的另一侧(供给)。二是“结构性”,即与总量相对应的结构性维度。三是“改革”,也就是说,改革的着力点不仅仅是需求侧,更必须重视供给侧;改革的维度不是简单的供给总量增减,而是供给结构的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关注点在于供给,但不能因此把供给学派的核心理论当作教条。两者区别在于:供给学派固执地把供给看作是不依赖于需求的单一的要素,是荒谬的。而供给侧结构改革则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要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尤其要警惕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之名,行新自由主义之实”。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事实上,在供给侧结构性政策篮子里面,“扩大有效需求”仍然被置于重要的内容之中。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程恩富教授说得好:“关于供给侧改革,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因担心新自由主义乘机泛滥而不理解。其实,供求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之一,我们要反对的不是供给侧改革本身,而是给供给侧穿上新自由主义的外衣。”

  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是简单的供给数量增减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供给是从生产者角度看问题,需求是从消费者角度看问题。众所周知,需求侧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这是常识。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供给侧也有“三驾马车”,那就是劳动、资本和技术。既然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是简单的供给数量增减,那么,所谓“结构性”的含义就应当体现在以下几点:对于资本这个要素,要激发其投资愿望(比如放宽繁琐的审批过程,以及减税等等),以增加有效供给;对于劳动这个要素,要着力培育人力资本,以提高生产率;对于技术这个要素,要鼓励创新(鼓励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以推动结构升级。

  必须承认,供给也好,需求也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的问题是利润率(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围绕着供给与需求的政策,其实本质上就是要保证资本有合意的利润率。但是,要保持可持续的合意利润率,并非仅仅是盯住资本方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的运行并不是供给一侧的事情,合意利润率的获得也不是资本单方面的事情。因此,离开需求侧的供给侧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视劳动要素的需求,以为只要单纯地给资本减税就能激发经济活力,只能是一厢情愿。

  最近有关《劳动合同法》的争议,说明在资本和劳动以及供给与需求的认识上,仍有很多误区需要讨论。有人说,《劳动合同法》不利于保护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人工成本的提高降低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在这里,究竟如何认识中国的劳动报酬,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有数据比较说,外迁到东南亚的企业在所在国几百元钱就可以雇到工人,在中国则要两三千元。那意思是,中国劳动力的生活太奢侈了。其实,这样的比较并不客观:在东南亚国家再生产劳动力或许几百元就足矣,然而在当下中国你何以可能?与其盯住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多少,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存成本为何会越来越高——这才是值得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有报告称美国制造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真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也要具体分析。经济学一般用人均产值衡量劳动生产率,但是,经济学界有人已经指出:美国的高人均产值并不一定是其劳动生产率真的很高,而更可能来自国际转移的超额利润。比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制造业就开始大量外移。1970年,美国制造业GDP占比为22.69%,同时制造业就业占比为23.04%,两个比例接近。而到2009年,制造业GDP占比降到11.22%,就业更是降到只占8.65%。美国保留的制造业,基本都是一些高科技核心产业,比如波音公司。”问题的要害在于,美国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生产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售价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比如,波音公司在获得更高产值的同时,“在美国本土,波音只需保留核心环节的科研人员与员工。”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的人均产值要比中国高得多;另一方面,美国进而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劳动力成本也就低得多。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美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激活创新的热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激活创新的热情。人类历史的每次创新,不仅是文明的进步,而且也引导了需求、提升了需求、扩展了需求。但是,不要把“创新引导需求”等同于“供给创造需求”,二者不是一回事。创新的确会引领并扩展新的需求,比如就科技层面的创新而言,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都极大地提升和扩展了人类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但是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追逐利润的内在规律支配下,不仅企业生产必然会形成供给的“相对过剩”,而且科技发展也必然形成创新的“相对过剩”:为了追逐利润和超额利润,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很多所谓“创新”,不过是以创新之名,行浪费之实。换个包装就是“升级”(比如食品),改个名字就是“换代”(比如药品),这就是“创新过剩”的真实情景。社会当然要允许和宽容创新失败,但并不是要认可浪费资源的“创新过剩”泛滥成灾。科技创新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需要一定的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并非“心想事成”就可以涌现出来“天赐之物”。在没有新科技的支撑下,为了不断提高利润率,为了“扩大有效供给”,所谓的“品牌升级”和“产品换代”,只能是以“创新”之名,行“浪费”之实。尤其需要澄清的是:不要把“奢侈浪费”等同于创新,在追逐超额利润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部压力支配下,很多“创新”并非真正的创新,而仅仅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本质上是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任何真正的创新,都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会只是“供给侧”的事情。一个只关注“供给侧”而蔑视“需求侧”的创新,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持续的。创新要鼓励,但更要警惕以创新为名的奢侈和浪费。(作者简介: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常务副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