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建设第三代园区推动粤东西北加快发展
邓江年
//www.workercn.cn2017-08-07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全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重要经验,也是加快推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三大抓手”之一。

  转变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走一条全新的园区和产业建设路子

  目前,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园存在两个“错位”,一是园区已经整体进入产业运营阶段,而园区管理模式仍停留于开发初期阶段,园区的制度供给与产业的市场需求不匹配;二是广东经济已经整体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园区仍在复制珠三角工业化中前期的开发模式。由于珠三角地区强大的中心极化效应,粤东西北地区难以形成有效的要素凝聚,重复传统的园区路径难以跳出“灯下黑”的尴尬境地。为此,要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必须转变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园区和产业建设路子,才能突破瓶颈,真正成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粤东西北地区适度跨越发展的有力载体。

  第三代园区是园区建设的新形态

  如果把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村镇工业园作为第一代园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经济(科技)开发区作为第二代园区,那么在目前全球快步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广东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产业园区则与时俱进地进化到了第三代园区。与前两代园区不同,第三代园区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低密度、高产值。与第一代园区高密度、低产值,第二代园区高密度、高产值不同,第三代园区强调低容积率、低建筑高度、低人口规模,高科技产业、高素质人才、高端配套服务。二是“生产+生活+生态”。与第一、第二代园区过于偏重生产功能不一样,第三代园区同样重视园区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既是高效、循环的产业聚集地,也是健康文明、安居乐业的宜居地,同样是生机勃勃的生态地。三是共享园区。与第一、第二代园区的主体分割不同,第三代园区更加强调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下园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共赢关系,园区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管理机构之间、园区与外部服务商之间的信息更畅通、要素流动更便捷,园区内各主体的闲置资源通过共享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园区发展。

  第三代园区是粤东西北地区适度跨越发展的可行路径

  首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资源配置空间革命让粤东西北地区建设更高形态的产业园区具有可行性。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工业经济的集中生产和办公模式,产业配套的地理距离要求在逐渐放松,远距离组织生产和网上办公越来越普遍,粤东西北地区通过网路融进珠三角产业链体系完全可以。其次,广东省区域产业转移新形态和经济地理新走势使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可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全球产业的全产业链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可以通过产业共建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空间,即粤东西北地区不是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落后产业,而是与珠三角地区一起整体承接国际新产业的转移。再者,粤东西北地区的生态约束决定只能建设更加重视生态功能的第三代园区。粤东西北地区是广东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与珠三角地区是生命共同体关系,如果饥不择食,大量建设第一、二代产业园区,盲目引进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业,不但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也会对珠三角地区造成生态影响。因此,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只能发展第三代园区,选择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道路。

  构建第三代园区新型运营模式

  推动园区建设和运营从注重优惠政策向优化营商环境转变,从土地运营向综合产业开发转变,从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变,从工业型园区向产城融合型城区转变。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与入园企业形成股权式利益共同体,成为园区的战略投资者。改变传统工业园的园区管委会的准行政管理运行体制,实行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开发建设主体和园区营运主体“三分离”的管理运行模式,推动产业园经营主体向企业化和产业服务者转变。园区引入社会管理职能,精心打造以人为本、特色鲜明的景观风貌和社区生活空间,培育和谐、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园区要制定负面清单,设定产业选择标准和进入门槛,限制或禁止“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项目入园,确保生态底线不动摇。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