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梓桐探索-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财经

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梓桐探索

钱红建
2019-10-21 11:22:16  来源:杭州日报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它也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在中央不断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一方面,具有生态优势的乡村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也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很多地方面临着同质化竞争、难以突破人才瓶颈等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独轮驱动的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在新时期,决定乡村产业振兴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梓桐镇作为淳安县的一个传统工业重镇,为了沿湖沿线的生态保护,镇上的水泥厂、矿厂陆续关停,造成水污染的番薯粉加工等产业也在政府的引导下转型。面对产业转型的任务与挑战,政府必须在帮助农民寻找替代性的生计、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体制创新来培育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新的发展需要依靠新的理念来支撑。2019《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融合发展”“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等理念和原则。从实践来看,很多地方也树立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图从城乡融合的角度进行破题。但是,仅仅将城市视为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或者乡村旅游的客源地,也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窠臼。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的初生阶段,政府往往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或者大额补贴的方式去催生新的产业,但是产业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也有的地方在产业项目的发展中不注重利益联结机制的建构,使得城市工商资本以很低的成本独占优质生态资源,产业发展收益却无法惠及普通村民。类似的现象也偏离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本意。因此,融合发展不只涉及农村产业的布局和形态问题,更包含了城乡融合、经济社会融合等维度,其本质要求是使普通农民能够参与和分享产业发展及其收益。正是因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梓桐镇审慎地选择了一条能够充分发掘和调动各种地方性资源的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作为淳安县唯一的杭州“市级民间书画之乡”,梓桐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书画传统。早在2011年梓桐镇举办了第一届书画文化艺术节,尝试挖掘和激活民间的传统资源。2016年举办第二届书画文化艺术节,并正式提出了“书画小镇”的发展方向。2017年、2018年,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包括中国美院在内的多所高校在梓桐建立了“写生基地”,初具规模的写生产业带动了乡村民宿、餐饮、零售等发展。伴随着府前书画院、梓桐艺术馆、西湖村蚁巢计划、慈溪村雕塑园、黄村汉字水墨基地的落成,梓桐镇具备了举办高规格艺术展览的能力,吸引了游三辉、张近生、姚连桥等知名艺术家,快速提升了地方的艺术影响力。从硬件基础到软环境打造,梓桐镇逐步实现了从“书画小镇”到“艺术小镇”的发展和提升。

  事实上,最初“书画小镇”的定位也面临着诸多质疑。比如,民间虽然有书画传统,但是否足以吸引外部的艺术家前来?就算艺术家来了,又能给普通农民带来什么?两届党委政府都坚持了“书画小镇”的发展方向,秉持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发展理念,外部质疑的声音逐渐消减了。政策的延续性是保证产业可持续性的关键。“书画产业”是梓桐镇产业发展的起点,通过地方性资源与艺术家的乡愁之间的整合,使地方产业找到一个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突破口。而整体的产业设想,则是“立足书画、跳出书画”,基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支持艺术产业的延伸和拓展,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真正要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核心则在于产业生态的培育,即发挥各个发展要素的作用,促进资本、人才的集聚,实现产业扎根和拓展。在乡村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产业生态的构建包括了新产业的规划、落地及其延伸的全过程。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这种现实对政府的产业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政府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梓桐书画产业发展的初期,从产业规划到软硬环境的打造,政府都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但是,随着产业的逐渐成形,政府需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目的在于吸引和鼓励各类社会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协调资本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关系;等到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服务重心则转为规则和秩序的维护,促使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良性运作,建构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

  最终,判断一个地方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是,产业发展是否为普通农户带来收益,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梓桐政府一直持续关注着艺术产业的扎根和拓展的问题,这其实也关系到艺术产业自身的生命力问题。因为一项产业如果不能带动老百姓的有效参与,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就会出现张力,并最终危及产业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不尊重产业本身的规律,强行绑定各种社会性目标,也必然会遭遇失败。因此,产业生态与地方的社会生态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正是由于利益分享机制的缺失,产业发展反而破坏了社会团结、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而在梓桐的产业发展实践中,政府积极充当了利益协调者的角色,一方面帮助盘活村庄的存量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村庄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培训、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普通农户的产业参与。这样的发展思路有助于凝聚共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系淳安县梓桐镇党委书记)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终身课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 关于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是各级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为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和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

  • 守初心 担使命 奋斗正当时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做群众的贴心人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时想着人民,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