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应重点从五方面着力-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财经

振兴东北应重点从五方面着力

张俊伟
2019-11-11 11:32:0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振兴东北,需要避开“以偏概全”的误区、“越俎代庖”的误区和“裹足不前”的误区;振兴东北,政府不仅要“有所作为”,更要“精准施策”。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两次成为热点话题。一是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对外开放以及自身市场化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东北经济运行面临严重困难。二是2012年以来,由于发展阶段改变,重化工业“黄金十年”过去,东北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尤其受林毅夫研究团队2017年8月发布的“吉林报告”的激发,社会曾掀起一轮有关东北振兴的热烈讨论。讨论各方见仁见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对“东北经济塌陷”的理解。即便如此,在振兴东北这个话题上,目前仍缺乏明确、具有包容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行动路线图。

        东北振兴应避免三大误区

        一是过分强调制造业、忽视第三产业的误区。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多,历史包袱重,问题表现也最典型。长期以来,人们提起东北振兴,潜意识里都会把其与振兴当地的制造业划上等号;而近年来有关方面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强调,更强化了上述认识。振兴东北当然要振兴当地的制造业,但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制造业上,则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汽车、手机销量已连续十多个月呈现负增长。汽车是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产品,手机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汽车、手机销量出现明显下滑,预示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乃至新型工业化进程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全国情况看,2018年我国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7%和52.2%,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7.6%和46.3%。预计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将达到50%。东北的情况也大体相似。按照西方学者的标准,我们将很快跨入后工业化社会的门槛。在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就业吸纳绝对主力的情况下,我们要想使东北振兴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上。特别是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制造业深入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鼓励发展服务业和振兴制造业并不矛盾。

        二是忽视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政府“越俎代庖”的误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挑战,东北各级政府、企业乃至民众都比较焦虑,都希望中央、省里、市里提出明确的路线图,推出强有力的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凝神聚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指示,一举摆脱被动局面。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不现实的,其背后仍然是计划经济思维在作祟。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大家都在讲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人口红利”快速消失的客观结果。在劳动人口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为此有两种思路:一是延续既有的发展路径,依托大量投资来提高人均资本占有率;二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盘活存量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现实情况看,前一条发展路径已遭遇瓶颈,面临重重困难,难以为继;而后一条发展路径则因为我国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而前景广阔。应该看到,所有的生产要素(人力、机器设备、知识技能、企业管理等)都是具体的、专业化的,重组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不是用标准化的砖头垒长城,而是用七巧板去拼出美丽的图案。这个过程注定是分散的、反复试错的过程,注定是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曾把东北经济塌陷的本质归结为“萧条病”,其根源是随着经济发展,东北地区主导产业趋于成熟甚至陷入衰退,但由于受特定的经济社会结构制约,新的替代性产业却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此,振兴东北不能重蹈欠发达地区产业梯度发展的路子,而应该从产业转型的案例中汲取灵感。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乃至国内一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接续产业的培育都是基于一个地区既有的产业基础、专业知识储备和社会资本积累之上的,接续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探索,市场选择持续演进的结果。在振兴东北过程中,过分强调政府的集中决策、强力干预,只会导致政府替代市场,阻碍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长期看,这也是得不偿失、不可持续的。

        三是迷信市场万能,政府“裹足不前”的误区。不久前,“拯救沈阳机床”报道,介绍了沈阳机床厂探索产业升级,最后却归于失败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悲壮,也警醒我们:企业管理、经营战略、技术研发、产品市场定位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产业生态、技术演进路径、企业间竞争合作对于产业振兴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改善营商环境以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很多人的理解是,只要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一切交给市场,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就万事大吉了。但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好的营商环境。是消极定义,侧重于消除阻碍市场经济顺畅运转的障碍;还是积极定义,主动塑造好的市场结构,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按照前者的定义,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是完善市场机制,具体包括:把国有企业塑造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厘清政企、银企关系;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消除人员流动的障碍;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消除资金流动的障碍;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等;而按照后者的定义,政府角色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提升政府服务,实施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竞争政策。具体到东北地区,政府还应建立缓冲机制以减轻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震荡。

        近年来,随着市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经营模式、产业经济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价值链管理、生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平台经济、产业生态等概念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经济在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运行机制。迈克·波特曾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决定国家(地区)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来塑造、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同样,在深刻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政府也可以借助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研发政策等)来加快东北经济振兴的步伐。这也再次表明:东北振兴绝不是通常意义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给几项政策,多给几个大项目、大工程(甚至多放几个重点实验室)就能轻易实现的。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在新时代提倡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 70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经验浅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性的增加,就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失业率总体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依然必须从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 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中彰显工会作为

    山东省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省委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发展战略实施,动员组织全省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力量。

  •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发展的共性特点

    世界各国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设计,包括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程序和规则不尽相同。这种制度及机制上的区别与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水平、工人阶级力量的大小等都有着紧密联系。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