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人工智能,要抛弃“杞人忧天”式思考-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财经

对待人工智能,要抛弃“杞人忧天”式思考

黄欣荣
2019-11-19 11:03: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 要

  智能机器只是智力有可能超越人类,而人类主要是依靠更加复杂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机器的智慧还远不如人类,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害怕。换句话来说,论单项冠军,飞机、火车以及各种机器都比人强,但人类是具有智慧能力的全能冠军,任何技术或机器都无法与人类相媲美,人工智能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使人类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60余年历史并两度兴衰的人工智能,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又再度兴起,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再度兴起,人们的反应比较复杂,有人特别兴奋,认为智能时代人类可能获得全面解放;有些人则悲伤,认为人工智能是潘多拉魔盒,一旦将其打开人类就将成为受害者。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在去世前还在谆谆告诫世人,人工智能在其初级阶段的确可能给人类带来便利,但它的进化速度太快,远超人类的进化速度,因此人类未来不是它的对手,未来人工智能也许会是人类的终结者。国内也有一些反人工智能的学者在不断发声,呼吁停止研发人工智能。学者们的反对之声在大众之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一方面享受着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担心人工智能给自己带来威胁。总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对人工智能是乐观的,而人文学者和人民大众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的更多。这种悲观态度和反对声音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甚至可能影响我国人工智能的顶层政策设计。

  人们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其进行妖魔化呢?这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还刚刚开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它的未来发展还缺少科学认知。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四大理由:第一,智能机器进化太快,将来会比人类聪明;第二,智能机器将逐渐取代人类劳动,人类将逐渐走向失业;第三,智能机器将摆脱人的控制;第四,人类将会被智能机器奴役从而失去自由。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面临的为什么不会是机遇而只是挑战呢?人工智能为什么就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对立面呢?反对者们的主要根据比较勉强,他们经常拿各种科幻小说或好莱坞科幻电影所描述的人机大战场景来作证,或者根据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状态做简单线性外推,认为按照这个速度,未来人工智能必然超越人类。其实,他们所描述的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的关系有点过分恐怖和灰暗,而且理由并不充分。

  A、未来人工智能会很快超越人类的聪明才智吗?

  这只是简单的外推结论,其实不甚可靠。我们知道,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高速芯片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进行高速处理,靠的是计算能力,属于计算型智能。但是,人类的智能则不完全依靠数据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复杂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对事物进行综合判断,只需要少量数据,也能做出正确的综合判断。因此人类不仅仅具有以数据和计算为基础的智能,更具有跳出数据和计算也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智慧能力。

  依靠数据和计算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叫做理性能力,智能机器在理性能力方面的确进步神速,其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的能力,人类可能自叹弗如。但是,构成人类综合判断能力的除理性能力外,还要非理性的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智能机器芯片目前还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此外,人类还有灵活的行动能力,而智能机器目前即使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但其行动能力的灵活性依然还不如三岁孩童。因此,仅仅凭强大的计算智能,智能机器还不可能与具有综合判断能力,充满生活智慧的人类相抗衡。

  B、智能机器逐渐代替人类劳动是人类不幸的开始吗?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类解放的开始。智能机器逐渐取代人类劳动从而可能带来失业,是普罗大众对人工智能最担心、最恐惧的事情。人类最早完全依靠自身来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但这种生活方式很艰辛,于是人类逐渐发明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所以减轻劳动负担,提高劳动效率一直都是人类追求。

  工具和机器的发明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脑力劳动依然是人类的沉重负担,智能机器的发明正是人类试图减轻脑力劳动的结果。智能机器逐渐取代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退场,在短期内的确会带来一部分人的失业,而且在当下按劳分配的今天可能失去必要的生活资料。但是,智能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全面解放的过程。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终于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终于可以摆脱长期以来劳动分工对人类职业的固化,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虽然人工智能时代不能等同于共产主义时代,但人类因智能机器而无须被强制劳动,无须被固定在某个职业岗位,人类由此有了闲暇和自由,在这一点上却有共通之处。

  智能机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无须休息而全天候为人类创造财富,这海量的财富并不会被智能机器本身所消费,而人类的财富将因智能机器的劳动而大量、快速地增加,这为社会福利的改善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打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让人类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曙光,看到了人类全面自由和解放的希望。智能机器造成的人类失业可以通过社会福利分配制度的改革而得到保障,人类将无须担忧劳动与生活,自由享受生活和闲暇,所以人类劳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并不是什么坏事,人们没必要因此而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

  C、智能机器将成为不受人类控制的“新物种”吗?

  事实是,智能机器并不那么容易成为自主的物种。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往往说机器一旦有了智能可能不再听从人类的命令,成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物种,就像潘多拉之盒中的魔鬼,一旦把它释放出来,就不会再受人类的控制。技术的自主性问题很早就被哲学家们所关注,并因此提出了技术自主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也会像生命系统一样具有自己的意志和目标,不再受人类的控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反对者认为,智能机器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俱全,形成了包括大脑和肢体的完整体系,其自我决策、自我控制的能力更加强大,因此其自主性更加突出,人类对它将更加无能为力。

  其实,人工智能的反对者只看到了机器的强大智能,但没有看到智能机器的终极控制权依然掌握在人类手中,因为无论如何,智能机器的最初设计者和控制者是人类。虽然智能机器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能力,但智能机器并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人类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比智能更高级的智慧能力仍然可以握有终极的控制权,即人工智能无论如何都被打上了人工的烙印。再说,机器学习所使用的经验数据本身就是包含许多反映人类意志和目标的数据,机器的学习只能让机器更加理解人类的意图和目标,更加能够为人类服务。当然,由于具有了智能,它将更加自主独立,不需要事事皆需人类参与,这不正是人类所需要的吗?其实人类与智能机器各有长处,相互之间优势互补,相互都需要对方的存在。如果智能机器完全摆脱了人类,那么其存在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国企工会深化改革应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工会要坚持增“三性”去“四化”的改革要求。党中央关于群团工作改革的重要决策,要求工会坚持“三性”,破除“四化”,回归工会工作本位,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和贴心人。

  • 人工智能发展下劳动者知识技能重塑的建议

    人工智能是指通过模型建立的机器模仿人的思维、感知、认知和行动的表达系统,具有在广泛应用环境范围内实现特定目标任务的能力。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 新时代劳动竞赛的新模式与趋势探析

    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百年历程跌宕起伏,但未来光明无限,因为它是职工渴望的展示舞台,是企业期待的有利抓手,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新时代应积极探索并创新竞赛的机制、载体、方式、平台等,降低竞赛门槛,扩展竞赛领域,提高参与量和覆盖面,把最广大职工群众吸引到竞赛活动中来,实现“广泛开展”;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重点,设定目标、突出主题、丰富内涵、力求实效,实现“深入开展”;创新完善竞赛的组织领导、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奖励激励等机制,实现“持久开展”。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化工会组织党的政治建设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会的优良传统,是工会工作的准则和具体要求,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政治原则和政治保证。工会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会工作各方面。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