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完善规则,过好数字生活
——2015,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③
本报评论部
//www.workercn.cn2015-12-2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数字生活需要用规则来看护,无论这一规则是关于人与人如何相处,还是虚拟与现实之间如何切换、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之间如何融通

  “十年前,网络生存24小时还是一种挑战。如今,断网24小时才是人生最大考验。”当网络像水、天然气和电力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的存在方式也悄然改变。春晚演了哪些节目,兴许已记不清楚,但不会忘记各个微信群中“抢红包”的热闹:“双十一”当天做了哪些事,或许印象模糊,但网上“购物车”里,一定塞满不少打折商品。人们亲眼见证,互联网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开创一种新的“集体生活”。

  数字生活,将我们已有的存在方式和行为模式重新排列组合。刚刚落幕的“汉语盘点2015”活动中,“互联网+”当选年度热词。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政府的决策施政、企业的运营创新,互联网的影响力无远弗届。“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审批监管网上办,极大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你不努力,我就替你努力”,新兴行业弯道超车,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手机一点,万事不愁”,移动互联全方位渗透,塑造生活新时尚……2015年,“互联”的效率渐渐强化,“服务”的意识更加强化。不同的社会主体,都在试图回答:网络时代,你该如何存在?

  浪潮般的数字化变革正在冲击着旧世界的海滩,互联网带来的数字森林中,同样需要规则的守护。微信朋友圈究竟是“个人隐私”还是“公共领域”?一场“手机上的风波”、高校“师生断交”事件,提出了互联网规则之问。重庆“最心酸作文”中表达的“爸爸只爱看手机”、南京小学生创作的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令人百感交集:移动互联时代,拿什么守望我们的人际伦理、构建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交往?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逐渐触摸到这样的时代命题:数字生活需要用规则来看护,无论这一规则是关于人与人如何相处,还是虚拟与现实之间如何切换、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之间如何融通。

  数字生活是一种崭新的公共生活,6.7亿中国网民、超5亿微信用户,放大了今日中国的公共空间。培育、引导新的公共空间向善向好,离不开规则的养成。回顾过去一年,微博、微信上,既有“全城寻人”“爱心接力”等正能量事件绽放的暖人亮色,也有以讹传讹、动辄恶语相向等戾气滋生。何为数字空间的“群己边界”?什么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拿什么维护移动互联的规则意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好数字生活,尤需价值共识与责任担当。“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拿捏好发言的尺度,方能为网络注入更多清朗之风。

  时代的改换与规则的重塑,带来新的机遇。20世纪初,计程车的出现,取代了马拉出租车。10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也让包括传统出租车在内的诸多行业感到压力。时值岁末,尽管出租车的最终改革方案还未出台,但4600余条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几十场聚焦专车新政的政策研讨会,足以反映互联网对行业变革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无论政务、交通、教育,还是医疗、金融、旅游,各行各业在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实现发展与治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当行业先行者陆续抵达“互联网+”的风口,“御风而行”,同样离不开对规则的重塑与遵守。

  互联网的存在,还将带来世界治理规则的改变。把镜头稍作拉伸,不难发现,这一年的世界,愈加扁平化。中国阅兵,引来世界网友的围观和点赞;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Pray for Paris”(为巴黎祈祷)瞬间刷爆中国网友的朋友圈。让万里之隔的人们,在“扁平的世界平台”上愉快往来,还需各国一起努力,携手构建更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

  正如千年古镇乌镇街头的那句广告词“来过,便不曾离开”,当互联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你我的心底,也悄悄埋下了关于未来的期待。“数字原住民”也好,“数字移民”也罢,尽快找到网络空间的固定坐标,重塑数字时代的运行规则,方能不负时代的馈赠,在互联互通中推动共享共治,于方寸屏幕间编织精彩人生。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