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空巢青年”真的有空巢焦虑吗?
//www.workercn.cn2016-09-12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到:更多

  

  “空巢青年”正成为社会议论的热词。近日一项对200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大城市的繁华和生存压力则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和艰辛。

  “空巢青年” 是个伪命题

  其实,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

  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空巢青年”们其实并不“空巢”。网络使离家在外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父母联系沟通,维系亲情的温度,与故乡和回忆保持“不断线”。此外,宽松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开阔了眼界,使他们相信规则和勤奋的力量,保持昂扬向上的进步状态。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虚度光阴。”柯南·道尔这句话道出了万千奋斗者的心声。“空巢青年”们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为的是不要日后悔恨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再拼一把,哪怕再多吃一点苦。尽管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他们却愿意拼一种可能性,让自己离实现目标更近一些,让家庭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改善,让这个城市因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他们是尝试在黑暗中探索出光亮的那群人,是改革道路中闪耀的“城市之光”。

  空巢并不可怕,只要心态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敢拼搏敢奋斗,才能在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奋斗打拼的年轻人,或许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希望。(杨昊)

  为融入创造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从“空巢青年”身上,笔者看到了他们的融入问题。很显然,对“空巢青年”而言,目前面临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就表现在落户与居住上。严格的落户条件限制,显然会让在大城市的打拼的他们没有归属感;高昂的房价,只能让部分年轻人望洋兴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为那些无力购买住房的漂泊者,带来了希望,这些政策都是值得点赞的。但这显然还是不够,因为人才力量决定发展未来,因此,让“空巢青年”安心,还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年轻人融入城市,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也就是说,主动创造条件,让“空巢青年”融入到城市当中,显然亟需在政策层面发力,这不能等,也等不起。(张松超)

  不必放大伤与痛

  过一段“空巢人生”,对青年人来说,其实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历练,有助于学会独立和慎独。曾读到一篇文章:“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独居往往意味着正常生活的反面……会被循规蹈矩的周围邻居们视为异端、孤僻、神秘、放任、不可理喻。”事实上,“独居生活优美与艰辛并存、单纯与烦琐同在”,经历过独居生活的人,“内心更为丰富,人格更为成熟完整”,这段生活的“泪水与欢乐、苦涩与甘甜,会令人回味一生”。

  我们不必给独居青年贴上“空巢”标签,即便贴上了,也不必人为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更何况在网络时代,绝大多数“空巢青年”只是“巢空”而非“心空”。便捷高效的网络,使独居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外界联络互动,维系亲情、友情乃至于爱情。“空巢”也并不意味着抗拒社交,抗拒文娱活动,导致社交圈狭窄、孤独感强。相反,不少“空巢青年”常跟同事聚餐、逛街、看电影,假期也会出游,可以说“空巢青年”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从“空巢”走向“众巢”。(何勇海)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