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回归“三农”:
金融服务要善用创新做好“精细活”
崔吕萍 李元丽
//www.workercn.cn2018-01-16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要把金融‘活水’引到农村,要把工商资本进农村,将资本‘活水’引进农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这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递出来的时代强音。而“三农”要幸福,干劲儿很关键。业界普遍认为,要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推动金融服务精准对接农业产业化升级。

  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这个会议同时提出,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从市场角度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各方合力。中国银监会日前提出,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三农”倾斜,积极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人说,这表明此前用脚投票离开农村的很多传统金融机构要全面回归。应如何看待这种回归?互联网金融在推动“三农”事业上又能有哪些新作为?

  老问题需要新对策

  “‘三农’金融问题需要分别看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这样说。

  在他看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服务问题“并不着急”:“农村的问题不难了,原因是原来农村缺钱只有靠各级政府财政性支持项目或县乡村自筹解决。现在,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我们正在考虑和推进以政府财政支持、市场力量和保险政策的组合拳,来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问题;同样,农民的问题也在得到解决,比如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与教育部也开辟了专门的绿色通道,让这些孩子无后顾之忧。”

  相比之下,农业发展的问题“更着急”。霍学喜说,急就急在缺钱的地方不少,敢借钱、会创新借贷商业模式和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却不多。

  “这里涉及两块,一是农业信贷,二是农业保险,咱们合起来说,这两件事,国家一直在推动,特别是农业保险,很多方面认为这个事可能时间不长,其实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动。但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说这两件事我们搞得有多好,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在霍学喜看来,无论是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还是保险公司,都是逐利的,这个无可厚非。而无论是种养殖业,还是其他涉农行业,都存在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金融机构在切入过程中,面临的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和风险比较高。譬如给城镇地区一笔10亿元的贷款,和给农村贷一笔5000元的贷款,需要的程序和环节都是一样的,相对风险也是一样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在推动保险和信贷介入农业过程中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如果不拿出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金融机构有些事做起来很难。”霍学喜这样说。

  在他看来,最大的一个问题来自商业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针对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能力过于滞后:“农户需要的信贷、保险产品针对性很强、类型也较多,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省级机构以下(含省级)的分支机构没有产品创新权,这样的集权治理机构和权利层级决定金融产品创新只停留在总部层面,严重制约甚至割裂了金融机构接地气的渠道。当然,也有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本身就是省域型的,但同样存在搞不出契合市级、地级、县级农业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来。举例说,苹果农户需要流动资金,但商业银行却没有针对性的产品;种小麦的农户预感未来几年会发生自然灾害,想给自家农田上保险,保险公司却没有相应的险种。”

  问题找到了。但解决问题的方式还要探索,霍学喜认为,探索的难度不小。

  霍学喜的建议是,第一,在信贷产品和保险产品创新推动中,政府要作为;第二,要把商业银行与基层合作组织等中介机构的信用担保机构组合起来,以降低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给社会资本鼓鼓劲

  围绕农村金融话题,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赖钟雄曾先后提出过“要把金融‘活水’引到农村,要把工商资本进农村,将资本‘活水’引进农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资本的投入,农民本身没有多少资本,需要引进工商资本等‘活水’,同时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诸多观点。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赖钟雄表示,目前农村的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主要是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营业额有限,效益低,积极性不高,因此网点少,提供的金融服务少;同时,农民使用现代化金融工具的水平有限,影响了金融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健全适合于农村的金融体系。国家对于服务偏远山区的金融企业,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补贴。

  赖钟雄特别强调,要正确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进入“三农”:“不管是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还是农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大量的资本投入。除了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入,还要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乡村振兴建设。2014年我就提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变,要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硬条件’和‘软环境’,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推动力。在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振兴建设的同时,要有序引导,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变。”

  “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将再往后延长30年,这是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党中央在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在我看来,这是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有利于激发农民、金融、工商资本加大对农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赖钟雄称。

  供应链上“春暖花开”

  除了“鞭策”传统金融机构做好服务,现在,不少业界人士的眼睛也盯上了金融创新领域,特别是带有互联网基因的供应链金融业。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力量,集中性的资金需求将逐步呈现。土地流转的租金成本、农资的日常投入、农机的配备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早些年金融机构从农村市场退出,农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凸显。我们也看到,银监会近来正推动各类涉农银行业机构回归本源,传统金融的回归必将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注入活力。而这些大量、迫切的农业金融需求,既需要传统金融的回归,也需要新金融的新探索、新模式。”围绕这一话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理财农场联合创始人杨世华这样表示。

  据其介绍,目前,有一些供应链金融专注于“三农”金融,通过创新的互联网工具,深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开发和运用好宝贵的信用资产。利用大数据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征信体系,为农业产业上中下游,围绕各个生产环节的需求提供金融产品定制和服务,提升农业金融覆盖率,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资金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有点子、有创新意识、没有产业规划和产品包装意识和能力,需要钱,又不知道管谁借、拿什么借。”同样做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沐金农创始人兼CEO王曾这样总结了一些地区农业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的错配现状。在其看来,要让农村金融更有乡土味,一种理想的状态就是一户一策、一企一策、做精做细:“比如农户种植葡萄,全流程需要多次灌溉施肥,人力物料成本不低,资金经常周转不开,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去满足其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而不是从审核资质到发放资金拖上很长时间,这一拖,收成可能就没了。农业差钱,金融必须帮着想办法。”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