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愿景的和合意蕴-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生活愿景的和合意蕴

张立文
2018-08-06 08:47:01  来源:光明日报

  (三)理想的可能世界

  假如说和合意义世界“性与命”的研究是无形相性的、诠释性的,那么,由和合意义世界跃入和合可能世界“道与和”的研究是形而上性、至极性的。它通过分析“道与和”的价值和结构网络的体认而彰显和合生生道体。体现为和合有的存在性、无的存在性、理的存在性、太极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

  道和的“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路的初义,引申为规律、本体、本原、一、无、理、太极、心、气、人道。这里依据思维发展的顺序,梳理出道的意蕴演变的脉络。可理解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本体、根据。道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即气化,亦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过程;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蕴含着阴阳、有无、一两、动静、理器、道器等的冲突融合;道是世界的本质,亦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道是认识世界的指向,也是治国理政的方法;道是伦理道德规范和教育方法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能弘道。道是涵盖面致广大、蕴涵极深邃的范畴。

  道和的“和”为和合。人世间一切现象都蕴涵着和合,一切思维浸润着和合。在和的视野下,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科技都是和合的模式。和合而有事物的本性,和合是事物之所以存有的根据,无和合亦无事物的本性,事物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为无。无与有相对相关。道和的形上性与形下性圆融无碍,构成和合道和存有的可能世界的生活愿景。

  和合有的存在性生活愿景。有见于甲骨金文。《说文》:“有,不宜有也。”段玉裁注:“谓本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申为凡有之称。”林义光《文源》:“按:有非‘不宜有’之义。有,特有也。古从又持肉,不从月。”《玉篇·有部》:“有,不无也。”《正字通·月部》:“有,对无之称。”有为存在。《诗经》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孔颖达疏:“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有瓜的存在,这是某种实然性的实物,即一种现象。《吕氏春秋》载:“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医术高明的医生,有万人求他治病。有是具有、拥有。《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里具有此四者,心就不端正,心不正,就有可能为恶。存有、具有、拥有、专有,都是一种持有性、持存性,这种形相、无形相的存有、持有现象,其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都在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一切属于存有的东西都只有作为它身上的规定才能被思维”。在这里形相、无形相都是一种有,它以存在的样态被思维、被体认为平台的有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以便跃进到无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

  和合无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如果说有的存在性是一种可能性的确定性,那么,无的存在性是一种非可能的不确定性。无见于甲骨《殷墟书契前编》七·三五·二,金文《盂鼎》。《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无,奇字无,通于元者。”无即没有,与有相对。《玉篇·亡部》:“无,不有也。”有与无相互规定其义。《左传》载:晋灵公无道,重征税用来彩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丸打人看人躲避的形状,厨子煮熊掌不熟被杀,赵盾和士会看到死尸的手,士会进谏。晋灵公说:我知道错了,将改正。士会叩头说:“人谁没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载: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楚国,以交换知罃。楚王送别知罃说:你怨恨我吗?你感德我吗?知罃回答说:“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该报答什么了,具有不确定性。孙武说:“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张预注:“无辎重则器用不供,无粮食则军饷不足,无委积则财富不充,皆亡覆之道。”没有武器、粮食、财富,就不能生存。无的生存性、存在性是天地万物终极的根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万物的存在性以无为根本、本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变易、存有的变化,是被置于时空之中,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变易才成为可能,而具有某种必然性。

  和合理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理的本义是纹理,依玉的脉理而治理。《庄子》讲庖丁解牛,“依乎天理”,依照牛自身组织脉理,游刃于筋骨相联结的空隙和骨节的空间,是对于事物所呈现的一种规律性的把握。理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被赋予致广大、尽精微的含义:先秦时为纹理、治理,战国时为义理、天理,秦汉时为名理、一之理,魏晋时为玄理,隋唐时为理与事圆融,两宋时为天理、实理,元明时心即理,明清之际为气之理,近代为公理。在理的长期的、不断的变易中,吸收各种思想,渐渐度越客体事物现象的持存性、执有性,升华为哲学思维的概念。理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体现为不同状态和不同称谓,其实“易”“道”“性”“神”都为一理,“理一分殊”为多。理一既分殊于形而下行器、事物、观象之内,又度越于形而下之上、之外的一理。理一分殊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体现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和伦理道德行为实践。理是不灭的永恒存在者。由于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净洁空阔的世界”,必须假气的造作,酝酿凝聚化生天地万物,在天地万物之中,都蕴存着理,持存着理,人们通过“格物穷理”“即物穷理”而体认理,以完成其哲学逻辑结构的体系的完善性。唯有在天地万物持存、蕴存着理,时空关系才是可能的,如同时性、相继性、空间性的存在。理若度越时空、人物、情意、造作、行迹,理是一个既存在又非存在、既必然又非必然、既可能又非可能的净洁空阔的生活愿景。

  和合太极的存在性的生活愿景。太极见于《周易·系辞传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敦颐发扬《系辞》思想,吸纳佛道思想和图式,而造《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图说构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化生的世界图式,其宗旨是立太极与立人极。如依《周史·濂溪传》,则无极为最高的范畴,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是人类社会最高伦理道德规范,其本身是“无”的存在性。朱熹在注《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时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彙之根抵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诠释为无形而有理,“盖云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否定了太极之外、之先有无极的存在性,而作为太极形容词。太极既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体,亦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无方所、无形体的太极,通过阳动阴静、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而获得其存在性的可能性。存在性与可能性、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交感联通、智能相应,使贯天地、通万物、系人我、网人机成为可能性的现实性,构建了一个最完善、最完美的和合天下的太极存在性的生活愿景。

  和合不是自在性本身给予,而是现实的自然、社会、人生、文明给予。和合生存、意义、可能三界生活愿景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聚合性与离散性、存在性与非存在性,唯有在时空的持存性的过去性、同时性的现在性、相继性的未来性中考量,既在单一性、存有性、可能性中被体认,又在多样性、非存有性、不可能性中思考,和合三界的生活愿景才能绽现为鲜花般璀璨,其整体逻辑结构贯通:(如文中图表所示)

  和合学三界十二境,是对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现实性冲突融合而和合的存在性的理解和觉解,是对于信息智能时代给人类颠覆性挑战的理性的思考和谋划。人类向何处去?人类未来怎样生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愿景?给人类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人类在“认识你自己”和认识宇宙、社会、人生五千年文明中,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精神,化解了每个错综复杂的冲突、挑战和危机,智能创造了卓越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明了睿智的科技,思议了智慧的学说。“学以海收天下水”,奇想妙凝思济航。人类是善于学习、借鉴、吸收往圣智慧成果、经验、科技、学说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像远航灯塔,照亮了人类的去处和怎样生活,人类新纪元的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天下新世界,给人类创造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活新愿景,也即和合生生道体之境。

  (作者:张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

1 2 3 共3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全面从严治党 保障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全面从严治党,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国有企业不能例外,必须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 招聘与录用管理流程再造(之十二)

    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成立事实劳动关系,在劳动法框架下,用人单位将面临以下法律风险:补签劳动合同,并有可能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依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

  • 未为员工缴社保,要支付经济补偿吗?

    劳动关系实践中,很多单位不仅欠薪而且还违背承诺在员工转正后始终不为其缴纳社保。那么这样没有缴纳社保的单位,要为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吗?《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同时

  • 掌握唯物辩证法提高新时代工作能力

    马克思主义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访谈

文献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