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自觉-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自觉

陈忠
2018-10-22 08:52:55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克服城乡二元、减少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反思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具有多维性、多面性,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一个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建构未来的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问题,一个在“五位一体”中推进文明进步的问题;既是一个如何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传承经典空间、保护自然空间的问题,一个如何营建不同样态、维度空间之合理关系、伦理关系的问题。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自觉的空间伦理方略。

  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推进城乡融合、改善城乡关系、营建城市与乡村发展新格局,急需一种伦理视角,亟须对人类文明以及城乡关系的空间性、伦理性进行自觉的反思与确认。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面对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其聚集的产业、人口、生活方式等文明要素更具异质性;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其聚集的文明要素更具同质性;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具有天然的生物和生态多样性。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在条件,只有在适宜的自然空间、自然环境中,文明才会产生,人才能营建乡村和城市。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空间孕育了文明、孕育了乡村与城镇,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受到自然空间、自然承载力的制约。

  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与乡村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空间形态,都不具有生长的无限性,都需要在自然空间的总体制约与承载力限度内进行,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持存、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市和乡村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所谓合理关系、伦理关系,是一种良性、可持续的关系;所谓伦理确认,是对什么是多元、多样对象的合理关系进行反思。推进城乡融合,需要立足于三元空间辩证法,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人历来是、仍然是、未来也必然是一种具有全面需求、全面能力、全面本性的人,一种希望自身能够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人。人的全面需要、全面本性,同自然环境、乡村、城市空间的多样性相互生成也相互制约。一方面,人诞生于自然,自然的多样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开了空间;另一方面,乡村、城市中文明要素不同密度的聚集,又进一步实现、催生了人性的多样可能。人性的多样性、全面性,对象化为、对应于空间的多样性。兼得城市、乡村、自然环境的益处,同时营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满足人的全面需要的良好、多层面、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乡村空间、自然空间,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空间伦理内容。

  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什么是良性、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乡村空间、自然空间,进行伦理确认。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问题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一种具体而复杂的行动过程,需要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区域、地方的具体条件出发,以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有机互动的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格局。树立多元复杂思维,对有效推进城市融合,具有基础意义。

  反思问题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为底蕴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表现为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金融化,其重要价值核心是私有导向、利益至上。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性以来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某些领域倡导经济理性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在城乡关系这个更具公共性的问题上,如果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原则作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抽象化、单一化。不同样态的城市与乡村,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场域,其目的、功能与作用都是综合的。漠视城市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以商品与市场为主导逻辑推进城市与乡村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

  在传承、规范、创新的统一中推进城乡融合,其目的是要解决人们所遭遇的发展问题,营建良性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生活。克服城乡融合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更具综合性、反思性的空间伦理视角和方略。

  其一,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需要处理好地方、区域、全球空间的关系,注重从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发,注重同所在区域的联动,注重借鉴、规避全球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其二,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不平等,城市建筑与乡村建筑在社会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上存在重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其三,约束发展行为,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准则。在人地矛盾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采取不断向外拓展空间式的城市化、乡村化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全球人口总量已近80亿,我国人口总量近14亿,在全球及我国的人地矛盾都已十分突出的语境下,就需要调适发展方式,推进城乡营建从外拓型、粗放型向内聚型、精细型转换。

  (作者:陈忠,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职工工伤起纠纷 工会援手获赔偿

    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风险。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2017年3月,秦某在南京市建邺区某建筑工地工作中受伤,致右足跖骨骨折。在秦某治疗休息期间,仅包工头李某支付了部分治疗费用

  • 深化北京工运史研究的思考

    北京地区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员涌现出一批党的早期领导骨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北京工运史的研究和宣传必须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开辟新境界。

  • 新时代应充分发挥工会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发展历史,经历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3个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第一次转折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第二次转折发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 工人阶级作用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走过的极不平凡的道路,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中国工人阶级的奋斗历程和巨大贡献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工人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在改革的不同时期,工人阶级都义无反顾地站在最前沿

访谈

文献

  • 84年前这份不起眼的文件,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一份84年前由红军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题目是《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这份文件的签发日期是1934年10月9日,文件要求各部队“必须在沿途进行对群众的宣传工作......广泛的进行口头宣传

  • “抗战文献平台”与抗战史研究的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对抗日战争研究作出一系列重大指示,强调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对史料的掌握,是史学研究的根本之一。然而,史料收藏的不平衡造成了学术研究的不平衡,实际上也限制了学术的均衡、自由发展。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