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城市-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创新引领城市

王京生
2018-12-17 10:50: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新是人类演进的不竭动力,而城市则是人类各种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就创新对城市进程的影响力和决定性而言,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么明显。

  创新,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驱动者,更是引领者,就像天空中的北极星,给任何追求现代化和未来的城市以定位和指引。

  创新是城市腾飞最为核心的驱动力,就像城市的心脏,决定着城市的律动,或强大、或衰竭

  从城市本身来看,古代城市的出现、发展与繁荣,深受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影响,美国学者科特金将之归结为三点: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规划的能力、商业的激励作用。世界上的古城大多身处大江大海或内陆要津。随着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进一步突破了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使创新成为城市腾飞最为核心的驱动力。创新就像城市的心脏,决定着城市的律动,或强大、或衰竭。譬如湾区经济的形成,本是商贸与物流的产物,大的湾区旁必形成大的城邦。在今天,物流虽依然发挥着基础支撑的作用,但创新对湾区经济却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古代城市创新的要素相对简单,包含在行业或个人之中,比如某一领域的技术发明带动了一个行业的兴起,甚至促进一个城市的兴盛。而今天,创新的要素显然要繁复得多,更强调对各种创新要素的集纳能力。这些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知识、信息的汇集,也即城市强大的学习吸收和知识生产的能力;扶植创新研发的金融资本力量;吸引各种创新人才落脚生根的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比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为人才提供庇护所;具有相对完整的新型产业链,即城市的产业集群和结构代表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

  总之,创新对城市演进的影响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过程。全球生产、服务性企业之间的信息、知识、资金以及技术管理人员流动构成的“城市流”,使得全球城市网络得以形成,创新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成为今天城市发展中一种决定性、主导性的力量。每个城市都可以在这个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地位,是全球化城市、国际城市、区域城市或小城市。

  创新的集纳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和层级,文化和文化的类型则决定着创新的生命和兴衰

  如果说创新的集纳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品质和层级,那么,文化和文化的类型则决定着创新的生命和兴衰。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指出:“仅仅从城市的经济基础层面是没有办法去发现城市的本质的。因为,城市更主要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新事物……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人化以及人文遗产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赋予前者以人文形态,而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得后者物化或者外化。”他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文化运行产生出人类文明,因而城市是文明社会的孕育所,文化则是城市和新人类间的介质。不过芒福德似乎更强调城市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比较起来,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则论述得更为直截了当,他说:“文化已成为我们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其能量超过了技术本身……上述文化冲动已经获得合法地位,社会承认了想象的作用,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文化看作是制定规范、肯定其道德与哲学传统并以此来衡量、非难新生事物的力量……我们如今的文化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变成了一种合法合理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最后这句话,是我们今天理解文化重要性的最深刻的一种表达。他所强调的是文化和创新在今天的指向和追求上的高度一致。

  因此,创新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思想和文化的壁垒。没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哪来的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现在很多人在谈及创新要素时更多地集中在资源、人才、教育以及社会结构方面,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忽视文化的决定性意义。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一直走在创新的前列,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只能蹒跚而行。在我们看来,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城市创新的迥异,城市创新的根本有赖于文化的驱动与支撑。

  笔者曾在《什么驱动创新》一书中指出,文化的这种驱动和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一是文化提供支撑创新的核心价值;二是文化提供支撑创新的心理定式和新的传统;三是文化为创新提供与时俱进的观念支撑;四是文化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自觉、创新自信;五是文化锻造创新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六是文化培育创新所依赖的创新创意阶层;七是文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撑;八是文化为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创新的根本推动力,也为创新设置了人文边界,也就是哪些是可创新的,哪些是不可创新的,比如那些反人类、反生态的所谓创新行为,就应该坚决抵制。如果说创新一直是人类之友、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在今天已经不再是单向的问题,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当科技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一些创新成果就可能危及人类的核心价值、危及人类的基本利益。目前这样的事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是迫在眉睫必须谨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科技伦理问题。所以,文化为创新注入人文关怀、守住伦理底线,是文化对创新的支撑作用的一个突出表现。

  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有清浊月不同”,文化观念对创新的意义极其重要。一个城市要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就必须有观念创新的能力,并通过观念创新形成城市创新力的锻造和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创新涉及全方位的创新,尤其需要观念的引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铁律。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与时俱进、思想解放的产物,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打破思想的桎梏,何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40年,以及我国经济、科技的腾飞?而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深圳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大放异彩,原因固然很多,但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的创新观念和开拓精神则是最根本的。这是一座“首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的城市。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评选出的深圳十大观念,一是引领时代思想风尚,代表城市对国家的贡献,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二是体现了城市的本质,如“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来了,就是深圳人”;三是体现城市的价值追求,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回顾40年,深圳观念深深镌刻在改革开放的史册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圳十大观念本身就是创新的十面旗帜。

  创新要持之以恒,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必须培育创新市场,让创新的各种要素在这个市场上汇集、交易、培育、转化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也是创新的市场。在此强调“创新市场”这一概念。

  何为“创新市场”?创新市场是有商业价值的原创性信息和知识交易的场所。创新市场交易的产品因其无形而有别于商品市场,因其原创性信息和知识而有别于一般的服务,也因其无形而存在市场交易风险,往往要求嵌入到契约中以获得权益。自2000年美国学者布雷特·弗里希曼在《创新与制度:关于美国科学与技术政策的反思》中提出“创新市场”以来,国内外学者们从法律、知识产权、科技发展等视角纷纷对创新市场展开研究。但在中国,对这个问题研究还鲜有提及。

  创新市场可分为三类:开发型、应用型和基础型。其中,开发型创新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其生产和交易的产品以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为主;应用型创新市场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易的主要产品是发明专利、标准等;基础型创新市场的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产品以论文、著作等新知识为主,可以向开发型、应用型创新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政府既是三大创新市场的需求者,又是创新市场秩序的守护者。

  更重要的是,提出创新市场的概念,就是要与政府行为区别开。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创新中可以说是竭力而为。从顶层设计到制度确立、人才引进、资金扶持、项目选择、舆论鼓动、落地开花,到处可以看到政府忙碌的影子。政府的行为是有效的,它使我国经济在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依然强调着创新的主题,并在世界上走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路径。

  创新光有政府这只手还不够,尽管它挥动得非常有力。要想把创新持之以恒,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必须培育创新市场,让创新的各种要素在这个市场上汇集、交易、培育、转化,用市场之手吸纳国内、国际乃至每个人头脑中的资源,为创新要素交易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让创新与财富在这里对接,让知识与产品在这里转化。其实在资本市场上,每天都在这样做,而创新市场的提出,要求更自觉、更规范、更大规模去做,从而为创新创造一片大海。

  深圳是世界城市史中“创新引领城市”的典型代表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成为了世界城市史中“创新引领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

  众所周知,美国彭博《商业周刊》将深圳誉之为“深谷”,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赋之以“硅洲”(Silicon Delta)的美名。这很形象生动地将深圳与美国硅谷联系起来,足以说明深圳创新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与分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也显示,深圳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名,位居纽约、洛杉矶、新加坡和伦敦之后。深圳的崛起及城市能级的提升,正是创新引领发展的结果。

  首先从制度创新看,大家都知道特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制度创新的产物。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诺斯说:“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的关键。”而深圳的制度创新主要就体现在它率先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之上。其次从观念创新看,深圳是一座移民之城、梦想之城,更是一座创新之城、观念之城。第三,从产业创新看,从刚开始的“三来一补”的加工型经济,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布局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成立深交所、举办高交会)逐步实现转型,深圳高技术产业自此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可以看到,这两大布局极具前瞻性,是一举奠定深圳后继发展的战略之锚。在后工业时代,金融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全球城市竞争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由于全球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危机,以效率、效益为中心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世界各个城市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一跃成为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由此可见,金融和科技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极力纳集的最为主要的资源要素,近年甚至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金融科技(fintech)”。进入新世纪,深圳产业创新再次将视野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市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一直大力扶持和推进,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据统计,深圳2017年全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9183.55亿元,占GDP比重40.9%。正是因为在制度、观念以及产业等方面的创新及其巨大成就,使得深圳在全国乃至全球树立起以创新为明显标识的城市形象。

  回望过去,深圳的创新发展之路虽饱含豪迈之激情,但又是何等曲折艰难,在某些历史时期甚至充满了悲壮色彩。特别是在深圳发展早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深圳发展模式所引起的巨大质疑和争论,一度将这座城市置于风口浪尖;在本世纪初,因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深交所主板停发新股、标志性企业外迁传闻等冲击,深圳发展前景陷入某种“迷茫”,但正是因为面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深圳反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意识上更为坚决,通过先行一步抢占了先机。事实上,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前几年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城市,纷纷出现某种疲态,而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强的深圳则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动能,无疑给我们带来了相当有益的启示。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就是深圳这座城市好学奋进的精神。深圳非常明白学习的迫切性,总是谦逊地如饥似渴地学习,正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使这座城市能够真正自强于天下。行文至此,不禁想起1996年全国书市在当时新开业的深圳书城举办的壮观场面,想起每天早上在深圳图书馆门口自觉排队进场读书的市民,想起在深圳书城抱着熟睡的女儿醉心于阅读的年轻父亲……这些例子,包括迄今为止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9届的深圳读书月,说明深圳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学习型城市。

  “学习”让深圳通往未来,其实也是对中华民族“好学”传统的追溯和致敬。“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其重要的塑造作用。而深圳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也是直接回应了近年来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成为驱动深圳发展的重要推力。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持续发展。真正的可持续是人的可持续,而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和发展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阅读在发挥着根本性作用。

  深圳这座城市是如此热爱学习,充满创新创造活力,并且具备最有血性的奋斗精神,她必将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多重经济社会效应。如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关键是加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

  • 做青年工作:不能成了青年的尾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青年在前进,而团组织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成为青年的领头羊,反而成了青年的尾巴做青年工作要有理想信念。古人有言“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一个团干部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毁掉的可能就是所引领的青年的未来。

  •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展现工会组织新作为 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这次到浙江调研,主要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同全总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工会十七大目标任务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如何理解坚持高举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旗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要坚决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中国工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访谈

文献

  • 初心不负映日月 丹心碧血铸忠魂

    我为革命而死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我的财产由你继承。——这是临刑前王步文写给妻子方启坤绝笔信的全部内容。王步文,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安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年仅33岁的王步文在安庆英勇就义。

  • 革命大家庭的无私大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红色家书中,有一类家书格外特别,这类家书,是专门写给烈士后人的。它冲破和超越了血缘亲缘关系的藩篱革命军人有进无退,曹渊壮烈牺牲曹渊,1902年生于安徽寿县,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在周恩来同志领导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两次东征中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