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针对性防范化解技术性失业风险-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有针对性防范化解技术性失业风险

王超贤
2019-04-10 07:58:27  来源:学习时报

  核心阅读

  当前,我国技术性失业问题已在部分领域出现,但综合影响较小。未来,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的深入推进,技术性失业短期内可能在制造业扩散,中长期向服务业延伸,给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促进工作带来挑战。

  稳就业需要各个领域的社会政策全面系统推动,需要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就业。201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三次均把稳就业置于需要重点做好的“六稳”工作之首。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稳定就业、化解失业风险上升为国家宏观政策的目标和重要任务。

  技术性失业问题值得关注

  当前,我国就业情况整体稳定,新增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失业率总体处于低位。但也要看到,我国是人口大国,又处在经济转型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问题错综复杂,周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等多种失业问题相互交织,给就业促进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其中,技术性失业问题值得关注。

  服务和制造领域均出现了轻微的技术性失业。在服务领域,“互联网+”的深入推进让部分岗位“过剩”“过时”而被替代。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的衰落,导致从2007年到2017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就业人数占全部批发零售业就业的比例由33%降到不足19%,相对减少超过150万工作岗位。在制造领域,伴随着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和智能制造等的深入推进,沿海地区制造企业纷纷加入自动化升级浪潮,由此引发失业。如深圳雷柏公司用机器人取代了75%的员工,富士康近年来每年投入上万机器人,总共减员已超过6万。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技术性失业规模不大,影响范围有限,且快速被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岗位所吸纳,失业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短期压力将集中在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市场。未来3到5年,在制造业领域可能会迎来一轮技术性失业高峰。原因有三:一是广阔的机器换人空间。我国制造业的劳产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仍较低,机器人使用数量尽管加速增加,但总保有量较低,工业机器人密度约仅为韩国的1/8、日本的1/6、德国的1/5,美国的1/3,机器换人存在巨大空间。二是机器换人进程将加快。近年来我国人工成本持续上升,而工业机器人的成本逐年递减,据相关数据显示,165KG的六轴机器人的回收周期已由2010年4.96年下降到2016年1.22年。人机性价比出现拐点,机器换人进程正在加快推进。三是我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层次和结构较低,被替代的潜在风险高。我国制造业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主要从事的是生产组装等常规工作,就业者只需要具备较低技能即可,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极大。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制造业中,高中及高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就业者占比接近75%,总人数超过1亿。

  中长期问题在于人机全面融合引发的失业风险。未来10到20年,各行业都可能出现技术性失业风险,将带来更大的就业挑战。其中,最大和最令人担忧的挑战在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服务工作的替代。我国正向服务社会转型,服务业是新增就业的主要阵地,是制造业技术性失业的最好吸纳器。如果服务工作被机器广泛替代,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一部分被替代的服务业就业岗位,更会破坏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就业转移机制,给就业促进工作带来双重压力。同时我国服务业就业结构和质量相对较低,被替代的潜在风险大。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中,高中及高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就业者占比接近50%,人数达1.5亿。服务业人机融合引发失业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差异化应对技术性失业风险的基本思路

  从政策方向看,对长期就业形势保持乐观,但对中短期技术性失业风险不能忽视。从长期看,工业革命以来,在经历了三次技术性失业浪潮后,就业总量不减反增,就业结构平稳转换,没有出现大规模长时间失业。截至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人工智能引致的第四次技术性失业浪潮会出现根本不同。尽管长期不必过分担忧技术性失业,但对中短期技术性失业风险不能忽视。否则不仅会直接带来社会问题,也会阻断长期就业结构的顺利转换。

  从政策目标看,要根据短中长期技术性失业的不同特点设定差异化政策目标。短期政策目标是有效防范出现大范围技术性失业,快速稳妥化解失业冲击,将失业影响降到最低。中期政策目标是为就业结构顺利转换奠定广泛的技能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性失业问题。长期政策目标是保持并增强就业市场、社会保障等的灵活性,依靠经济社会系统的自适应变革实现“人机协同”。

  从政策举措看,应对中短期技术性失业风险需政府主动作为,化解长期影响主要依靠市场。在中短期,失业者、就业市场、教育培训体系等都缺少足够的能力、足够的时间、足够的弹性来做出应变,需政府加强应对,在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注重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就业者的数量、质量与岗位更好匹配,两方面协同发力,主动化解失业风险。在长期,经济社会体系具有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依靠市场机制,在相对价格指引下,能根据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主动进行适应性变革。

  应对技术性失业的主要举措

  一是强化创业创新,通过新动能带动就业转移来化解短期技术性失业冲击。这是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端着眼的政策,也是缓解短期技术性失业的主动之策和主导策略。应坚持放管服改革,积极发展市场化、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等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服务业准入壁垒,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包容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和新动能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服务业的繁荣壮大吸纳制造业技术性失业人员。

  二是推动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相对于机器的比较优势。这是从劳动市场供给端着眼的政策,也是从中期应对技术性失业的根本之策。应继续增强中小学通识教育中计算机、互联网等网络化、数字化基础知识培养。加大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更宽松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性、社交、创业等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技能。

  三是加强职业培训,快速提升失业者再就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工教育,适应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改革职业培训中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支持行业企业办技校,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具备工匠精神和数字技能的数字工匠,增强应对“机器换人”的挑战能力。

  四是筑牢安全网,加强对失业者的兜底保障。应守住民生底线,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失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全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织密社会保障网,努力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减轻生存压力。

  五是营造宽缓环境,提高经济社会体系的灵活性。应防止各地暴风骤雨式地出台推进机器换人的政策,并提前对征收机器人税等减缓“机器换人”进程的前沿政策进行预备性研究,为个人就业选择、教育培训和经济社会体系的自适应变革留出充足的缓冲时间。着力提高就业市场的灵活性,探索将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中日益增加的灵活就业者纳入正规就业体系中,并致力于提高其劳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教育体系灵活性,发展慕课等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在线教育方式。与在线招聘等平台合作,对劳动力就业实时统计监测,探索将灵活就业者纳入统计。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来,到“学习工厂”体验产教融合的新型学习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现代教育如何满足高质量育人需求?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企业勇立潮头,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主持人:过去几年,我国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 设立“工匠日” 铸就“职工魂”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激励工人阶级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设立“工匠日”近年来,杭州市围绕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做强“杭州工匠”品牌,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7条”“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政策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 努力实践 推动铁路工会工作迈上新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铁路总工会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各项工作取得了新实效,迈上了新台阶。

  • 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户有何不同

    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乐山村惠振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王丽朋(右)和村民进行草编工艺品创作。1.新型职业农民,“新”在何处光明智库: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新型职业农民“新”在何处?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情况如何?

访谈

文献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 毛泽东的入党时间为何是1920年

    今天的中央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物——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1920年初,毛泽东身处北京,正忙于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就任湖南督军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